最近,日本石黑研究室、日本視頻網站NICONICO動畫母公司Dwango和日本Parco百貨公司強勢推出的美女機器人——AndroIDOL U被媒體,尤其是日本媒體推往了風頭浪尖。可能在國內對這個機器人的關注度并不算高,但是在日本,這位“美女”的出現簡直引爆了偶像圈!
雖然每個人的審美是不一樣的,對于這位女性機器人是否是美女我先不作討論。但是既然她被作為偶像來面對大眾,那么我們這里就沒必要去討論長相問題了。對于“偶像”,“機器人”這2個關鍵詞,我們來好好理解理解,日本人到底在想什么?我們中國人該如何看待未來可能隨時降臨的“另類偶像”呢?
雖然我說了從日本偶像文化角度來看這位“美女”,不過,請允許我先從我們中國人的一般角度來稍微說幾句。在國內,機器人美女這種話題其實已經屢見不鮮了,因為我們可以經常從熒幕或者網絡上看到很多“機器人美女”。尤其是前段時間被炒的沸沸揚揚的性愛機器人,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講,比起去關注這個美女機器人是不是偶像,他們更關心這個機器人到底漂亮不漂亮,是不是他們心目中的美女,能做點什么,能不能啪……我搞不懂到底是在對待機器人上國內網友比較“務實”,還是說根本就不關心這種機器人能不能成為“偶像”呢?
那么接下來我繼續說說中國人怎么看待“偶像”的。偶像這個詞其實在古代就已經出現,而當時偶像的意思僅僅是指非人的雕塑啊,人偶之類的,后來進入現代后,經由某些著名文藝學家,偶像這個詞就開始特指那些在某些領域比較出眾(尤其是文娛圈內),受到大眾歡迎的人。所以在國內一說到偶像,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那些天皇巨星,小鮮肉,大美女什么的。這些偶像通常享有盛名且包裝靚麗,并且有比較固定的狂熱粉絲群體。
國內的情況我就暫時說這些,我們來看看日本的情況吧。其實,在日本,對偶像的崇拜狂熱感和國內比較,乍一看還挺相似的。恩,我覺得是國內和日本有點像吧。那么日本有什么更特別的地方呢?偶像真正意義上在日本亮相其實歸功于1971年當時的一個電視節目《Star誕生》,偶像這個概念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日本人的心中。至今為止,偶像的交替換代讓人目不暇接。對于日本人來講,偶像的存在意義在于販賣夢想。多年來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成型的偶像文化,對于粉絲也有粉絲文化。這已經不是我們國內的這種散沙性質的湊熱鬧了,日本人可以說把偶像還有粉絲的關系產生的各種事情往極致上靠攏。無論是作為偶像的人也好,還是崇拜那些人的群體也好。已經是各自獨立又緊密相連的兩大部件了。偶像的齒輪和粉絲的齒輪,無論誰在轉動,另一邊肯定會隨之一起轉。這在國內是很少看到的吧,雖然國內的那些巨星偶像們也是為了粉絲犧牲了不少,但是還不至于做到日本那樣。所以國內的偶像就僅僅只能算是明星吧,因為這些明星雖然因為粉絲的存在日常是有影響的,但是他們不為粉絲而活,他們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而這些明星的日常緋聞之類的東西,雖然可能極大的沖擊部分粉絲群體,但是本質上,這些粉絲并無法去撼動明星的生活。所以做中國的明星還算幸福,因為他們至少不會擔心粉絲們把他給搞死。
日本的偶像可就完全不是這么回事了,我想國內很多人都知道日本的偶像少女團體AKB48吧!這可是紅透半邊天的偶像組合了。這群青春少女帶給了無數人美好的夢想,那么……在聚光燈背后,這些少女們的生活又是怎么樣的呢?其實,日子并不好過。下海,被砍傷,剃光頭,談戀愛也被下放走……因為在日本,作為粉絲們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他們是必須完美無缺,不能背叛粉絲的。雖然在日本作為偶像并沒有國內成為受人追捧的明星條件那么苛刻,有的日本偶像估計連歌都唱不好,但是真的踏進了偶像神壇后可真不是一般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去接受的。因為對于偶像來講,他們面對的粉絲才叫神吧!而粉絲那邊,恩……我覺得稱呼這些粉絲叫信徒比較合適,他們的意志是絕對的,因為偶像存在的目的從本質來講就是圈錢+圈粉絲+圈更多的錢。得罪了幾個偶像可能不要緊,得罪了信徒那就要山崩地裂了。所以在日本,偶像團體的什么握手會啊簽名會啊車輪戰一般的演唱會,還有為了保持新鮮度的不停新舊血液的替換等……這些現象是屢見不鮮的。
說了那么多人類偶像,是時候開始進入主題,把偶像的主題從人類身上移開了。當然,關于非人類偶像,國內的情況暫時還沒什么好談的,我們直接看日本。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二次元文化極度繁盛的國度,自然會有脫離人類本體產生的虛擬偶像。但是虛擬偶像受限于技術和表現形式,在日本的起步也是在上個世紀末了。90年代可以說是上世紀在各項科技技術上爆發的時期。互聯網的興起,CG技術的越趨成熟,大眾硬件的提升,各種媒體的推波助瀾,虛擬偶像首先在動畫產業和游戲產業開始展露端倪。例如被捧為傳世神作的《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冰冷型女神綾波麗,很多賽車游戲玩家熟悉的永瀨麗子,讓人銘記至今的《寄生前夜》中的阿雅……不過這些虛擬女性角色的存在在當時與其稱之為虛擬偶像,不如說是虛擬情人吧。而產生價值的主體,主要還是在于作品本身,并沒有獨立把虛擬形象分割出來用商業模式來運營。
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虛擬偶像在日本開始迅速抬頭,早期有《偶像大師》,在2005年推出,至今依舊是常青樹,其運營模式有點類似類似AKB48。2010年的《lovelive》更是一炮打響,響遍大江南北,沒錯,在國內的宅群體里,幾乎沒有人不知道《lovelive》的大名,而其動畫也被引進國內,當時也是掀起了軒然大波。這類動畫已經不限于一般的動畫的宣傳和周邊販賣了,粉絲們的狂熱已經讓人感受到動畫與現實顛倒的錯覺。不過真正的讓虛擬偶像走上舞臺的,還是2007年出現的VOCALOID的初音未來。
初音未來在國內為人熟知的時候,已經超越了一款音頻軟件卡通形象的存在。一首甩蔥歌讓這位雙馬尾少女瞬間紅遍中國的網絡。在國內如此,那更不用去懷疑其在日本的偶像地位了。2010年在日本舉辦了一場以初音未來為主角的演唱會,自此,一個在現實不存在的女性形象開始在現實舞臺大放異彩。2011年,在日本東京舉辦的初音未來感謝祭上,第一次使用了全息技術。2012年,初音未來來到了中國上海,國內的粉絲們親身體驗到了虛擬偶像的魅力。而當時的空前盛況甚至超越了普通國內明星的演唱會。直至今日,VOCALOID麾下的各種虛擬偶像形象已經開始“侵略”全世界的舞臺,在國內還有為中國度身打造的“洛天依”。看到如此巨大商機的國內電視臺也傾力推出了我們國產的虛擬偶像“東方梔子”,遺憾的是其形象與日本的初音未來過于相似,遭到了各種非議,被迫停止開發。
虛擬偶像如此紅火,其實和日本在二次元文化和偶像文化的雙重組合拳的重擊脫不開關系。不得不佩服他們能把什么產業都努力往文化上靠的精神。而機器人產業在日本也是風生水起,拋開工業機器人不講,這些噱頭十足的機器人女性的出現可以說在他們本國人眼中絲毫不會感到意外。因為以女性機器人為主角的各種文化作品在日本是層出不窮的,當愿望已經有了雛形并展現在世人面前時,比起驚嘆她的美麗或者她的超高智慧,也許日本人感受到更多的是滿足感吧?
這位機器人偶像就像我剛才說的那樣,只是個噱頭而已。也許讓她參加訪談節目會很有趣,但是要像大型舞臺上的初音未來那樣又唱又跳,活力滿點的調動現場氣氛可能還要差好遠好遠。但是,這是機器人偶像嘗試性的第一步吧?也許,在未來的哪一天,你帶著自己的孩子或者孫子去看機器人演唱會的時候,會饒有興趣的給他們介紹這位永遠22歲的機器人偶像始祖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