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用工難”似乎已經成為常態,“機器換人”的呼聲越來越高,因為,它能有效緩解“用工荒”。
具體到江門,目前有多家規模以上企業正在大力開展“機器換人”,收獲頗豐;而絕大多數的規模以下企業仍為“看客”。
受訪對象認為,在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面前,江門將會呈現先進帶動后進、越來越多的企業實施“機器換人”的局面。
現狀
1 工人難招、薪酬升、管理有難度
自農歷正月初六開始,位于江海區高新西路的“馬路招聘市場”便開始招工了,那里每天聚集著幾十家招聘單位,德爾福派克江門分公司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市場部經理楊水勝告訴記者:“我們不僅在江門多處設點招聘,還打算去珠海、中山等地‘搶人’”。
該公司的情況只是我市部分企業遭遇“招工難”的一個縮影。據市政協委員、江門市地爾漢宇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爾漢宇”)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馬俊濤觀察,近年來“招工難”的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制衣、制鞋、家具等行業,回工率較低。
根據相關就業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市從業人員約242.9萬人,其中,異地務工人員總數約59.5萬人,異地務工人員占比達24.50%。異地務工人員流動性相對較大,在我市薪酬待遇方面并不占優的背景下,這一群體究竟在節后能回流多少不得而知。
智通人才連鎖集團是中國領先的人力資源解決方案提供商,該集團江門公司總經理、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李志波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每年節后都會統計進場求職者的人數,數據顯示:2014年約為12.5萬人,2015年約為12.1萬人,2016年約為11.4萬人,人數逐年減少,到了2017年,人數比去年提升了大約10%,達到了約12.5萬人,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今年加大了工作力度,以及本地求職者增加,而外來務工人員比去年則大約減少了3%。
包括李志波在內的多名人力資源專家認為,江門的異地務工人員近年來呈現減少趨勢,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紅利消退,勞動力人口呈下降趨勢;結構性失衡,老一代勞動力升職、返鄉創業或就業,而新生代勞動力不愿意從基層做起;江門區位優勢不明顯、產業聚集度不高、薪酬待遇較低等因素,使得江門的務工人員流向外市。
人員難招的同時,人員工資也在快速增長,據了解,在衛浴行業,一個高水平的熟練工人,月薪高達1萬多元。能力一般的工人,月薪也有6000—9000元。
“新生代勞動力不太好用。”說這話的,是江門市智邦勞務派遣有限公司的運營總監黃一惠,從2011年至今,她所在的公司共介紹了3萬多名普工入職,幾乎全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勞動力,其突出特點是怕吃苦,“不太受管”,可以預見的是,個性更強的“00后”逐漸進入人力資源市場后,或將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
2 用機器效率高、雇人少、廢品率低
從正月初三開始,位于蓬江區杜阮鎮的廣東鴻美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美達”)就開工了,直到正月十三記者到訪時,該廠依然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
“前些年,我們也出現過招工難的情況。”鴻美達董事長厲曉曉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是美的、格力、海信等家電品牌的主要供應商之一,主要生產家用和商用空調配件。2014年以前,即便員工的計件月工資可以達到7000元以上,由于工廠位置較偏等原因,依然存在用工缺口,于是,從2014年實施“機器換人”。
通俗來講,“機器換人”就是在用工緊張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提升機器的工作效率,來提高企業的產出效益。
記者留意到,在鴻美達的生產車間,幾十臺機器同時運作,但只有4名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在注塑車間,機械手正忙碌地從自動化流水線上抓取注塑件,工作人員同樣只有幾人。
厲曉曉說:“我們現在現有100多人,后勤、行政人員多過車間工作人員,而以前,車間工作人員大約是后勤、行政人員的4倍。‘機器換人’帶來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這首先體現在節省、優化人力資源上──一條制管生產線包括上料、配色、加工、切割等工序,以前需要6個人,5條生產線則需要30人,而現在,絕大部分工序交由自動化流水線來完成,所以,5條生產線現在只需2人。”
事實上,“機器換人”不僅僅只是彌補人員不足的問題,還能有效提升效率及品質,厲曉曉現身說法:“人工一條線一天大概可以生產2000根管子,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則大約可以生產7000多條管子。與此同時,人工生產的廢品率大約是5%,而自動化生產線的廢品率可以降到1%以下。”
“全市機器人應用示范企業龍頭帶動作用顯著”,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舉例說,維達紙業應用機器人改造的智能倉儲系統,項目運營成本降低25%,產品運轉周期縮短25%,產品搬運損耗降低80%以上。
同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開始從事機器人業務,據該公司總經理沈曉龍表示,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可以有效減少低素質勞動用工量,節約勞動力成本,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產品優良品質率,確保安全環保生產,并最終推動企業由“制造”向“智造”的轉型升級,但機器人畢竟沒有發達的大腦,更適合從事簡單、重復、高強度、惡劣環境下的工作。
3 約110個機器人應用項目上馬
類似于鴻美達進行“車間革命”的,還有多家裝備制造企業。然而,江門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卻是趕了一個“晚集”。據了解,2012年底,在浙江、江蘇的傳統制造企業中逐漸興起了“機器換人”,眾多企業紛紛大規模上機器人、機械手。廣東隨即跟上,東莞、佛山、中山等地市于早年已實施租賃融資促進企業“機器換人”。而江門,近兩年共推動了大約110個機器人應用項目上馬建設,這一數字與東莞、佛山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作為廣東老牌工業城市,江門理應迎頭趕上,一方面,周邊兄弟城市早已布局,另一方面,是源于自身發展所需──我市六大優勢產業(機電、紡織服裝、電子信息、食品、建材、造紙),是我市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我市優勢特色產業企業目前急需針對一些用工多、用工難的加工環節開展“機器換人”技術改造。
“目前江門最迫切需要實施機器人應用的三大特色產業分別為摩托車制造、水暖衛浴、不銹鋼制品。”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焊接、拋光這兩大工藝的工作環境惡劣,還存在著弧光、有毒氣體、重金屬粉塵、高分貝噪音等危害,使得這類工藝由人工操作效率低下,容易產生職業病危害和工傷事故,已成為阻礙江門眾多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難點
1 小企業關心何時能回本
“江門在開展‘機器換人’方面的起點還是比較高的”,同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曉龍接觸過江門的100多家各類企業,他對比發現,江門的工業企業機器人應用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擁有周邊地市所沒有的廣闊市場需求空間,還可以借鑒先行者的經驗。
話雖如此,但企業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首當其沖的自然是資金問題。
據了解,目前,江門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比如華藝衛浴、維達、雅圖仕等,大多“家大業大”,資金相對雄厚。需要注意的是,江門的小微企業占了絕大多數,盡管五金加工、家電配件、廚房用品、摩托車配件等行業都比較容易實現自動化,但由于企業規模較小,在經濟形勢下行的背景下,設備更換所需要的大量資金何時才能收回,便成為了企業主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
鴻美達從2014年開始實施“機器換人”,所需數百萬元,是由于其董事長厲曉曉誠信記錄良好,通過房產抵押方式獲得的銀行貸款。
“這個投入還是值得的。”厲曉曉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在該公司,小的自動化生產線投入約幾十萬元,一兩年就能回本;大的自動化生產線投入約數百萬元,三五年可以回本。
2 擔心機器人的適用性和穩定性
“目前企業擔心實施機器人生產后所面臨的適用性、穩定性問題已成為江門企業實施‘機器換人’的一大阻礙,而應用型企業缺乏對口專業人員的儲備也加劇了對這一問題的擔憂。”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直言不諱地指出。
先說適用性,“機器換人”是一個系統工程,除購置機器人硬件設備外,為適應企業生產需求,要進行機器人設備提供商提供系統集成服務,并要對整個系統進行多次調試,調試周期一般持續數月。
“為了實現自動切割,我們和設備供應商大概磨了一年。”厲曉曉說,他們和供應商反復溝通,不斷調試,先解決了產品質量問題,后來逐步提升了效率,降低了報廢率,“第一代時,一條線一天只能生產3000條水管,到了第三代的時候,一條線一天可以生產7000條水管;第一代時,產品的報廢率大概是5%,到了第三代,降到了1%以下。”
無獨有偶,大冶摩托為推進自動化建設,也和設備供應商足足“磨了”大概一年。
再說穩定性,機器人如果在生產過程中出現故障,可能會導致企業停產減產。
事實上,開平某企業就有這方面的遭遇。但需要注意的是,該企業后來仍在大力推進“機器換人”,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這說明,隨著時間推移,“機器人”的技術正在日趨完善,企業服務也在不斷改進。
后記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受訪對象一致認為,“機器換人”是社會生產力提升的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發展機遇時不我待,相關部門和企業家們都應加快節奏,積極應對。
為加強政策引導,我市出臺了《江門市“機器人應用”專項資金實施細則》,每年2000萬元,共3年時間,并爭取與省經信委聯手以1∶1的資金比例推進我市機器人應用。2017年,相關扶持企業實施機器人項目的工作將持續,對符合要求項目進行省市兩級資金共同扶持。此外,計劃搭建機器人應用展示平臺,組織江門企業分批參觀。同時,爭取引入國內知名機器人設備商,比如固高、沈陽新松等機器人制造龍頭企業,搭建智能裝備研究院,一方面是知名設備提供商豐富經驗,先進技術,解決企業擔心的適應性問題;另一方面,常駐江門的技術團隊將解決企業擔心的穩定性問題。
在周邊城市、相關產業都在積極進行機器換人、力推生產智能化的新形勢下,江門企業必須有危機感。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行業生產水平整體進化的關鍵時刻,跟上時代要求不掉隊,才能不被淘汰,才能生存發展。早一點了解、早一步嘗試,就會多一點積累,多一點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