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分析數據再次證實發生事故的反應堆內部情況極為嚴峻的同時,也凸顯出反應堆報廢作業中取出燃料碎片的難度之大。每小時530希沃特高強度的輻射量,可在數十秒內致人死亡。東京電力原計劃2月投放在2號機組正下方的機器人可承受累計1000希沃特的輻射。按之前數值,原本估算機器人可活動超過10小時。如果機器人每小時受到530希沃特的輻射,不到2小時就會損壞。此外,東京電力1月30日公開的2號機組安全殼內拍攝到的圖像也顯示,該機器人行動路線上存在大型穿孔,可能無法充分開展工作。
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之后,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4號機組發生核燃料棒熔融、氫氣爆炸等不同程度的事故。根據日本政府的計劃,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報廢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核污染水處理、核燃料取出和核電站整體拆除“廢爐”。計劃從2021年前后用10—15年時間,取出全部核燃料。而整個“廢爐”計劃將在2041年—2051年完成,耗時約25—35年。從去年上半年開始,核事故處理重心逐漸從核污染水處理向核燃料取出過渡。未發生核燃料棒熔毀的4號機組已于2014年底完成核燃料取出工作。
除2號機組外,3號機組的相關作業也不順利。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1月底宣布,放棄原定于2017年內開始的3號機組乏燃料池的燃料棒取出作業,延后至2018年中期實施。主要原因是乏燃料池所在的反應堆廠房頂部的輻射量未降至預期水平等。這是繼2015年6月第二次推遲工程進度。
此外,福島核事故處理費用也遠超預期。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最新估算,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反應堆報廢費用為8.2萬億日元(1人民幣約合16.3日元),大大超過此前設想的約2萬億日元。賠償和去污費用也有所增加,事故處理費總額由之前的11萬億日元增至21.5萬億日元。日本政府正在考慮將這筆費用轉嫁至全國的輸配電價中,此舉將增加日本國民家庭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