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在今天召開的第二屆新經濟智庫大會上發布了這份名為《邁向2035:4億數字經濟就業的未來》的報告。報告認為,機器智能化并不能完全取代人,而是部分取代并提升效率。同時不可避免的是,未被機器取代的就業機會將更新其技能要求——在智能機器和數字技術尚無法發揮的領域產生價值:如高技術性、靈活處理和解決問題。
因此,掌握綜合化的不易被數字技術所取代的技能及素質的就業者,將享有更廣泛的職業發展空間,而爭奪此類人才也勢必會成為下一輪“人才爭奪戰”的重中之重。世界銀行也曾有類似推論:“勞動者能掌握利用技術的技能,就會提高生產率與薪酬;如果不能提高技能,他們就不得不競爭低水平崗位”。
報告重點研究了新零售、泛娛樂、新金融、新制造等四類數字經濟就業場景。報告提出,新零售使傳統零售店從商品陳列展示的定位升級為創造消費體驗和個性化實體服務,也倒逼線下服務人員的崗位轉型——那些沒有專業技能或特殊銷售知識的問詢導購類店員將被觸屏大屏幕、移動APP及導購機器人取代(當成本低于人工且帶來更佳體驗時)。
傳統營銷崗位面臨技能的革新——精準、點對點的“雙向互動”數字化營銷取代了傳統電視廣告、平面廣告等“單向傳播”模式,這就需要就業人群深諳數據時代的廣告推廣模式和營銷之道。部分自行拓展線下渠道(而非運用資本合作手段)的電商企業也會對傳統零售的門店運營、招商拓展等就業機會產生需求。更重要的是,無論是線上亦或線下企業,都會對理解全渠道運作模式的人才青睞有加。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中國制造帶來了向新制造轉型的契機。 智能工廠的變革將首先影響低技術門檻的基礎操作工的就業機會。但受益于新制造中的智能機器應用于每個制造子行業,智能機械制造業將迎來繁榮,并帶來規模化就業。同時,智能家居產業也將在硬件、超級應用、云平臺、數據領域催生就業。
與此同時,機器智能化及平臺就業使就業者的身體素質、所處地域不再構成制約,不論是身處偏遠地區的個人還是小型化組織都將無差別地接入全球性的工作機會。例如Upwork、豬八戒網等自由就業平臺使遠程工作成為可能,并幫助發展中國家低成本技能的勞動力獲得來自發達國家的工作任務,由此將帶來全球化的廣泛協同和對勞動者的一視同仁。
報告認為,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將對就業生態帶來革命性改變。它將從三個方面給就業生態帶來顛覆性影響:第一,數字技術廣泛融入各行各業,深入改變傳統行業的商業邏輯和運行方式。第二,數字技術使新的組織內外協作模式順暢運行,并更契合業務訴求。第三,數字技術對人類勞動的可替代力越來越強,“數字原住民”將擁有新的數字時代工作價值觀。
中國作為擁有世界第一網民規模的國家,呈現出了發展迅猛的特點,并推動中國社會全面進步。
BCG通過e-GDP指標,以貨幣價值量化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并假設e-GDP中各部分的勞動人口產出率相同,且從2015年后以年均6%的增速增長,以此計算帶動的就業規模。根據測算,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模接近16萬億美元,數字經濟滲透率48%,總就業容量達4.15億。報告以中國大型電商企業代表阿里巴巴為例,假設其2035年創造就業占中國數字經濟整體就業比例與2015年相同,預計2035年創造國內就業1.12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