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布萊夏高低起伏的小山丘,不時可見牛羊低頭吃草;窗內,博世工廠內上百臺機械不停運作。
這里與全球十一座工廠連線,5174臺設備全部聯網,帶我們參觀的博世資訊部門負責人寇列克Arnd Kolleck拿起平板電腦隨手一點,就看到日本里每一臺機器的生產狀況。
這些機器以毫秒為單位將生產數據回饋到中央系統,廠區里沒有一張紙,只高掛著超薄液晶屏幕。
屏幕上顯示每臺機器的耗電量、排氣量,寇列克自豪的說:“一按鍵,我就可以知道每一件產品的單位成本。”他指著遠處一條線,過去要七、八個人負責每天生產六千八百個零組件,現在只需要兩個人。
我們彷佛進入了一個全自動化世界。
即時排名是Bosch 提升產能效率策略之一,每到換班時間,工程師會計算今天收集多少生產達標的綠臉,透過競爭,加速轉型工業4.0。
生產效率沒想象中好!
亞洲對手搶走客戶,開始拼聯網
每天,廠區會產生25000個數據,博世副總裁赫勒巴赫(Rupert Hoellbacher)比畫著,印出來都有一個人高了。但是現在,他每日只看二十頁報告,由電腦精選最重要的數據如稼動率、能源消耗量,就能掌握全局。
我們到員工餐廳用餐,卻沒人收錢,因為盤子里有射頻識別裝置(RFID),用機器一掃就知道餐費。餐盤放到輸送帶上,會直接送到廚房清洗;庭院里,自動除草機會依照電腦設定,自動修出博世標志。
博世在眾多德國工廠中,朝工業4.0的轉型比別人快,關鍵,來自一張四年前痛失的訂單。
赫勒巴赫回憶,“2012年我們失去兩個大客戶,亞洲的競爭者居然可以做出比我們更便宜的產品!”
那場失誤,讓博世痛下決心看清自己到底哪里輸人。赫勒巴赫攤出博世員工的工作時間與機器使用時間,逐一比對計算,才發現廠區的總體設備使用效率(OEE)僅有八四%,比想象中差。
赫勒巴赫坦承,“過去我們自以為良好,”以為設備效率有九五%,但這是扣掉休息、維修機器、培訓時間的虛假數字。
原來自己根本沒想象中厲害!一開始,自豪的德國員工非常不能接受事實,但是赫勒巴赫卻要他們換個想法:唯有了解自己的處境,才能設定前進目標。“若不想被亞洲公司打敗,就得進行劇烈的轉型。”
低潮,反而讓博世義無反顧改變。博世布萊夏廠率先讓設備連上網路,藉由擷取資訊,改善生產效率。赫勒巴赫記得,2012年僅有六成的設備聯網,花了四年,就一舉提升到九八%。
一路轉型的過程中,赫勒巴赫最深刻的體悟是:“人”才是工業4.0核心,而非機器。他遇到的兩大挑都來自人,比如,要讓軟體、硬體工程師攜手合作。
德國研究機構Bitkom工業聯網研究學者杜雷特(Wolfgang Dorst)說,導入工業4.0時需要機械、電子與軟體等不同背景的人才攜手合作,企業最頭痛的問題是,誰也不服誰。
轉型關鍵在“人”而非機器!
采任務編組,讓不同背景人才磨合
德國崇尚扎實的技職教育,訓練出底子深厚的專才,弱點就是難以彼此合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專家。偏偏,最聰明的專家,自我的防御堡壘,反而筑得最高。
博世只好設計出以十三周為一個單位的專案,以任務為編制,把不同背景的人馬放在一個單位,共同解決一個問題。
此外,在硬體與軟體人才間安插一位設備程式員,這種人懂得設備與軟體的能耐,做為兩者間的橋梁,越多溝通摩擦,才能磨出共同語言。
另一個考驗,來自員工的能力升級。當電腦取代多數工作時,員工必須從執行者變成決定者。
思愛普(SAP)全球副總裁庫柏(GeorgKube)認為,“賦權”是工業4.0重要精神,當科技讓企業能即時看到數據,若現場人員沒法立即下判斷排除問題,也是枉然。
中國區總裁賀柏睿(Patrick Leinenbach)指出,博世在五年前成立學院,任何員工都可以依造自己能力找到適合課程,甚至有技術人員轉為工程師的案例。
為了解決賦權伴隨而來的風險,在生產系統設計時,已經把風險計算進去。賀柏睿以駕駛飛機為例,每套飛航系統在駕駛做出異常的判斷時,都會有自動提醒與修正功能,他坦承并非萬無一失,但這可以透過學習,降低風險。
赫勒巴赫說,一開始員工難免有抗拒,但漸漸發現,這些軟體都是在協助他工作更順利,過去設備若半夜壞掉,負責的工程師會從睡夢中被叫醒,跑到工廠來維修。
現在,大家可以藉由異常的生產數據,搶先維修快出問題的機器,降低救火機率。
轉變中,主事者對人心的變化,必須掌握的細膩。
解決問題比極致研究重要!
全球十一座廠區連線,產能即時排名
布萊夏是工業4.0的示范廠,每位員工的制服上還會繡上特有的廠徽,認為該廠是博世的驕傲。赫勒巴赫善用此點,用競爭刺激員工加速改變。
當資訊通透后,每一條產線都可以即時知道產能利用率。今年開始,他們讓全球十一座生產ABS的廠區連線,以生產效率為指標,每天即時排名,大家為了搶第一,無不努力從數據中找出提升效率的方法。
過去,德國廠自認最厲害,現在為了搶第一名,員工開始愿意學習其他工廠的優點。赫勒巴赫指出,德國人做事一板一眼、速度慢、準備齊全才動手,但中國廠同事只要有想法就動手去試,反能快速解決問題。
每年,每個廠區都會派出兩名高手,如同博世的武林大會,互相討論過招,借鏡成功經驗。
有了學習動力后,赫勒巴赫就請新創與游戲公司到公司內演講,不談技術,只談如何在短時間有效率的完成產品,因為新創公司若沒法用少數資源開發產品,很快就會倒閉。
過去,博世開發任何軟體與產品都不假他人之手,從零開始,這種態度深植于德國的工匠精神,每件事都要做到極致才會罷手。
赫勒巴赫說,這樣的開發速度實在太慢,現在,員工們也逐漸習慣不從零開始,而是先去找外部資源,每個專案限時在兩周完成。
未來,赫勒巴赫還打算把數百人的組織架構拆散,每個小組不超過十五人,以提升決策的彈性與活力。
布萊夏廠自2012年導入工業4.0后,現在每年的生產效率提升兩成。
這套系統還可以外賣,博世預估,光是賣出工業4.0方案(設備聯網裝置、維修預測軟體等方案),可以在2012年多創造出十一億二千萬美元的營業額。
博世還因此被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雜志票選出全球最聰明的五十大企業之一。
這一切,只源自于他們在低潮時沒有選擇放棄,反而是善用低潮期彎腰找缺點,再推動改變。
當人心愿意變了,事,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