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制造,大到汽車,小到螺絲刀,它們為什么好,好在哪,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德國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個關鍵而且非常有意思的觀點上:不相信人。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即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最終必然會影響產品的品質。
在整個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環節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夠簡單執行的。換句話說,就是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只要機器能做的,那么在成本合理的范圍內,就堅決不讓人做。德國制造和中國制造的不同到底在哪兒?
一、流程化
生產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產過程切分成非常細小的片段,每個片段都遵循嚴格的順序加工,片段之間用自動化的傳動裝置連接起來,當每個片段簡單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時候,人工就被機器取代了。說起軟件公司,大家都記得微軟之類的美國公司,但是做流程軟件最成功的卻是德國的SAP,他們把企業(甚至非生產型組織)內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軟件里面,把企業中的每個人都通過軟件固化到一個功能,最后完成企業可靠、高效的運作,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
二、可測量性
Carl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維測量儀器,精度0.5微米,引發了精細工業生產領域的革命。各種性能優異的測量儀器儀表也是德國人造的比較好。他們希望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精確測量到產品和生產線的各種問題并及時糾正。通過這些測量手段,他們在生產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饋回路來保證生產的產品品質。將產品品質波動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是保證產品品質的重要前提。
再看另外一個例子,德國人的廚房用具比我們中學生的化學實驗室里的設備還要多,所有食材都需要精確測量,當然,所有的加工時間和關鍵環節的加工溫度也需要精確測量。
三、自動化
自動化就是把人類不擅長做的、重復易錯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在德國著名的FraunhoferInstitute工業服務部心目中的未來工廠中,工廠完全是機器自己在生產,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為兩種:一是做生產規劃,下達生產指令;二是給機器打下手,幫助保持生產線高效可靠地運轉。
四、職業化
舉個例子,有一個德國的老工程師,沒有什么學歷,從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FH畢業后就在機械工程師的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德國所有核電站的蒸汽輪機都是他負責安裝調試的。他在部門里面非常受尊重,而且這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對于可靠的生產和工程質量來說事關重大。
五、工具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德國人喜歡工具,幾乎做每件事情都有專門的工具,所以他們的家中幾乎都有工具箱或工具室。他們喜歡自己制造東西,小到孩子的玩具、家中的家居,大到自己的房子。
這就是德國制造,不追求價格,但追求價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細節;不追求廣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