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電力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電 力供應和安全事關國家安全戰略,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面對新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推動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全方位加 強國際合作”能源發展戰略思想,以及“節約、清潔、安全” 的能源發展方針,為電力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 六中全會精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制訂 本規劃。
本規劃內容涵蓋水電、核電、煤電、氣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各類電源和輸配電網,重點闡述“十三五”時期我 國電力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明確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是“十三五”電力發展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 的指導文件、布局重大電力項目的依據,規劃期為 2016-2020 年。規劃實施過程中,適時進行滾動調整。
一、發展基礎
(一)取得的成績
電力工業發展規模邁上新臺階。“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力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多項指標居世界首位。截至 2015 年底,全社會用電量達到5.69萬億千瓦時,全國發電裝機達15.3億千瓦,其中水電3.2億千瓦(含抽水蓄能0.23億 千瓦),風電1.31億千瓦,太陽能發電0.42億千瓦,核電0.27億千瓦,火電9.93億千瓦(含煤電9億千瓦,氣電0.66 億千瓦),生物質能發電0.13億千瓦;“西電東送”規模達1.4億千瓦;220千伏及以上線路合計60.9萬公里,變電容 量33.7億千伏安。
截至2015年底,我國人均裝機約1.11千瓦,人均用電 量約4142千瓦時,均超世界平均水平;電力在終端能源消 費中占比達25.8%。
華北、華中、華東、東北、西北、南方六個區域各級電 網網架不斷完善,配電網供電能力、供電質量和裝備水平顯著提升,智能化建設取得突破,農村用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面解決了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結構調整取得新成就。“十二五”時期,我國非化石電 源發展明顯加快。全國水電規模穩步增加,新增投產超過 1 億千瓦,占全國發電裝機比重達到20.9%;風電規模高速增長,占比由2010年的3.1%提高至8.6%,躍升為我國第三大電源;光伏發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累計新增約 4200萬千 瓦;核電在運裝機規模居世界第四,在建 3054萬千瓦,居 世界第一。
火電機組結構持續優化,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比例明 顯提高,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比重上升到78.6%;單機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比重明顯提升,達到41%。 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從2010年的27%提高到2015年的3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從2010年的9.4% 提高到2015年的12%,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
節能減排達到新水平。持續推進燃煤機組淘汰落后產能 和節能改造升級,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超過2800萬千瓦,實施節能改造約4億千瓦,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約1.6億千瓦。全國火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15克標煤/千瓦時(其中 煤電平均供電煤耗約318克標煤/千瓦時),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煤電機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到約890克/千瓦時; 供電煤耗五年累計降低18克標煤/千瓦時,年節約標煤7000 萬噸以上,減排二氧化碳約2億噸。
實施嚴格的燃煤機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完善脫硫脫 硝、除塵、超低排放等環保電價政策,推動現役機組全面實 現脫硫,脫硝比例達到92%。2015年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較2010年分別減少425萬噸、501萬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減排量超額完成了“十 二五”規劃目標。
裝備技術創新取得新突破。燃煤發電技術不斷創新,達 到世界領先水平。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超低排放燃煤 發電技術廣泛應用;60 萬千瓦級、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和世界首臺60萬千瓦級超臨界CFB機組投入商業運行;25萬千瓦IGCC、10萬噸二氧化碳捕集裝置示范項目建成,世界首臺百萬千瓦級間接空冷機組開工建設。
水電工程建設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顯著提高。攻克了世界領先的300米級特高拱壩、深埋長引水隧洞群等技術,相 繼建成了世界最高混凝土雙曲拱壩(錦屏一級水電站),深埋式長隧洞(錦屏二級水電站)及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高的 土心墻堆石壩(糯扎渡水電站)。
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顯著縮小。我國已經形成了大容量風電機組整機設計體系和較完整的風電裝備制造技術體系;規模化光伏開發利用技術取得重要進展,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產業技術具備較強的國際 競爭力,批量化單晶硅電池效率達到 19.5%,多晶硅電池效 率達到18.5%。
核電技術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完成三代AP1000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形成自主品牌的CAP1400和華龍一號三代壓水堆技術,開工建設具有第四代特征的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 建成實驗快堆并成功并網發電。
電網技術裝備和安全運行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國際領先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開始應用,±11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開工 建設。大電網調度運行能力不斷提升,供電安全可靠水平有 效提高。新能源發電并網、電網災害預防與治理等關鍵技術 及成套裝備取得突破,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建成投運。
電力國際合作拓展新局面。對外核電、火電、水電、新 能源發電及輸變電合作不斷加強,投資形式日趨多樣。帶動 了我國標準、技術、裝備、金融走出去。與8個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展電力貿易,投資巴西、葡萄牙等國電網。
體制改革開啟新篇章。《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 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及相關配套文件相繼出臺,試點工作逐步開展,價格機制逐步完善,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市場主體逐步培育,電力市場建設取得新進展。
簡政放權深入推進。取消和下放電力審批事項 17項, 全面清理規范性文件,建立合法性審查制度,頒布或修改一 大批電力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和行業標準。組建中國電建、中國能建兩家特大型能源建設集團,主輔分離取得階段性進展。基本取消了縣級供電企業“代管體制”,基本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
(二)機遇與挑戰
電力工業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十 二五”期間,電力供應由總體平衡、局部偏緊的狀態逐步轉向相對寬松、局部過剩。非化石電源快速發展的同時,部分地區棄風、棄光、棄水問題突出,“三北”地區風電消納困難,云南、四川兩省棄水嚴重。局部地區電網調峰能力嚴重不足,尤其北方冬季采暖期調峰困難,進一步加劇了非化石能源消納矛盾。電力設備利用效率不高,火電利用小時數持續下降, 輸電系統利用率偏低,綜合線損率有待進一步降低。區域電 網結構有待優化,輸電網穩定運行壓力大,安全風險增加。 城鎮配電網供電可靠性有待提高,農村電網供電能力不足。 電力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電力結構優化及轉型升級的調控政策亟待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