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大戰”拉開帷幕 中國智造如何力壓群雄?
可以靈活搬運、碼垛甚至打磨拋光的仿生機械臂;同時完成數控加工、包裝、測試檢驗的協作機器人;通過語音對答完成指引工作的服務機器人;可以為人們“端茶送水”的陪伴機器人……機器人可以干的事情似乎越來越多了。
當大部分人對機器人的印象還停留在使用機器人會否造成大面積失業,進而導致人類最終被機器人控制這樣頗具“科幻”色彩的討論中時,機器人正在加緊“入侵”中國工廠的生產線。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而這一地位已經保持3年。
伴隨著這個潛力無限的市場,機器人產業也開始步入“黃金時代”,企業、資本、政府紛紛聚焦機器人產業。一場“機器人大戰”正在拉開帷幕,這其中既有中外企業對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的爭搶,也有資本與地方政府對于這個被打上“智能制造”標簽產業制高點的爭奪。
放眼全球,近年來,機器人技術和應用已成為各國爭奪的制高點,各主要國家紛紛出臺與機器人相關的發展戰略規劃,德國工業4.0、日本機器人新戰略、美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等國家級政策均涉及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美國于2011年公布的“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就明確提出,投資7000萬美元用于下一代機器人的研發。
在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機器人也位列大力推進創新和產業化的一批新興前沿領域之列。
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工業機器人行業是否能夠崛起,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關系到我們未來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熱火朝天的中國機器人市場
2015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共銷售22257臺,同比增長313.3%;
但目前國外機器人“四大家族”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超過80%。
機器人已成“剛需”
機器人代替人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在2011年,郭臺銘就曾野心勃勃地表示,3年后富士康工廠里機器人數量將達到100萬臺。不只富士康,不少傳統制造企業也提出了“機器換人”的計劃。
只不過,“機器換人”在中國推進的速度比人們預想的更快一些。
市場研究公司IDC最新發布的有關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報告指出,到2018年,中國制造業機器人采用率預計增長將超過150%。報告同時提出,工程導向價值鏈企業目前是中國最大的機器人采用者,但伴隨著中國制造業自動化程度逐步提高,未來兩年,品牌導向價值鏈企業、資產導向價值鏈企業和技術導向價值鏈企業在機器人采用方面都將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機會。
在日前召開的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從2010年到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總供給量年均增長速度約為40%。
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4.8萬臺,同比增長12%,其中中國工業機器人全年銷量累計6.67萬臺,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超過1/4。這是繼2013年我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以來,連續3年占據全球第一的位置。
不少參與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的專家都指出,日益老齡化的人口結構、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和全球化競爭是拉動中國機器人市場快速成長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及鼓勵創新和對新興企業的投資加大都推動了機器人產業的迅猛發展。
在漢德資本主席蔡洪平看來,機器人產業是“中國制造2025”到目前為止率先突破的行業,這得益于中國產業升級的剛性需求。他表示,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企業的利潤大大收縮,加之人民幣貶值,大量出口加工類企業的利潤已經微乎其微。通過智能制造實現產業升級,進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中國制造業的必由之路。
目前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是韓國,每萬人69 個;中國目前為每萬人49 個。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仍有巨大增長空間。
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已經趨近美國。2016年上半年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研究成果顯示,目前中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已經只比美國低4%;日本勞動力成本為中國的70%至80%;印度的勞動力成本僅為中國的30%多。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增長遠遠超過生產效率的增長:2003年至2016年,美國制造業單位勞動力生產率增長約40%,盡管同期中國制造業單位勞動力生產率增長也接近翻番,但是美國仍比中國高出80%。
根據中智公司發布的《2016年中智一線用工管理調研報告》,制造型企業中普通一線員工2015年平均年收入為56856元,藍領高技術員工為71065元。蔡洪平表示,對于單位勞動力年收入60000元左右的中國制造業企業而言,從庫卡、abb等國際知名的機器人公司進口五軸聯動生產線的成本大約相當于雇傭一個普通勞動力3年的成本,而前者可以維持運轉達10年之久。
外來的機器人好念經?
對任何行業來說,中國總是最大的市場。”俄羅斯機器人協會主席維塔利·內德爾斯基對記者直言。
維塔利·內德爾斯基表示,全球正在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在2015年底達到160萬臺,亞洲仍是最大市場,其中中國市場的增速達17%。
據他介紹,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目前為每萬人49個,而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是韓國,每萬人69個,考慮到中韓兩國人口數量的差異,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仍有巨大增長空間。
然而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中,卻是外來的機器人好念經。
盡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迅速,“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2996臺(包括外資品牌),同比增長21.7%;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共銷售22257臺,同比增長313.3%。”但有數據顯示,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超過五成的“四大家族”——德國庫卡、瑞士ABB、日本發那科以及安川機電,在中國市場占有絕對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80%。此外,意大利、美國、韓國的機器人及配套企業也已經布局中國市場。
核心技術成瓶頸
此前,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曾公開表示,國內有一定規模的機器人企業超過800家,但其中將近一半企業是沒有產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業里相當部分并沒有技術積累,主要依賴進口零部件組裝和代加工,處于產業鏈底端,真正能自己生產零部件或機器人產品的企業僅有100家左右。
民生證券的一份研報也指出了中國機器人產業低端化的隱憂,目前中國設計機器人的企業超過800家,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是組裝和代加工,產業集中度很低,總體規模很小。此外,本土機器人企業制造高端產品能力較弱,六軸以上的機器人中外資品牌占有率高達85%,70%的機器人配套零部件依賴從國外進口。
北京泰德基金管理集團董事長曲國義表示,中國機器人產業與國際機器人產業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產品以中低端為主,質量參差不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規模偏小、核心技術未能突破等。
據了解,工業機器人主要包括核心零部件生產、本體制造、系統集成和行業應用等環節,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是工業機器人三大核心部件。目前本體制造和系統集成是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的強項所在。屹唐研究院相關資料顯示,在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中,國內大部分知名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已經能夠自主生產控制器,但是和國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而伺服電機、減速器仍大量依賴進口,高昂的采購成本成為制約國產機器人發展的瓶頸之一。
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術,中國工業機器人企業毛利非常低。蔡洪平分析稱,目前核心零部件均掌握在海外企業手中,減速器占總成本的33%,伺服電機占35%,控制器、傳感器又占去20%,而中國企業強項的本體制造和系統集成大約只占10%的利潤。
機器人產業是“中國制造2025”到目前為止率先突破的行業,這得益于中國產業升級的剛性需求。
從長期來看,國產工業機器人成本受制于核心零部件溢價居高不下,只有掌握真正的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才是破局之道。
今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規劃》提出了產業發展五年總體目標,提出了五項主要任務,以及六項政策措施。其中,在五項主要任務中,大力發展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高性能控制器、傳感器和末端執行器等五大關鍵零部件的要求,直指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也就是我國在工業機器人產業自主化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松”)總裁曲道奎指出,未來的工業機器人發展,應該從產業、技術、零部件等領域進行創新和變革,推進工業機器人向中高端邁進。主要任務是推進重大標志性產品率先突破,還要強化創新能力,技術驅動永遠是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和“四大家族”差異化競爭
就短期而言,要在巨頭林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上“分一杯羹”,積極開拓新的市場成為中國工業機器人企業愈加務實的一個選擇。
國內智能制造領域規模最大的企業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新時達”)副總經理周朔鵬向記者坦言,目前國內企業和“四大家族”的機器人相比,功能上差距不大,但是產品成熟度和穩定性差距較大。而在市場方面,雖然汽車行業是工業機器人大量應用的市場,但是由于國際機器人品牌長期深耕國內汽車制造市場,國內機器人品牌切入的可能性非常小。反而是大量的汽車零部件供應企業還主要依賴人工操作,生產流程不夠先進,是自動化升級改造的巨大市場。
盡管中國工業機器人在核心技術上與國際大品牌還有差距,但是中國企業的勤勉讓后起的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在市場上仍爭得立足之地。大族激光(002008.SZ)旗下大族電機科技有限公司(下稱 “大族電機”)副總經理王光能向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某全球知名手機制造商希望定制一款機械臂較長同時輕便快速的機器人,受到“四大家族”取笑——標準化的產品如何說改就改?該制造商找到大族電機后,大族電機二話不說,按照客戶的標準趕制出來。機械臂加長后力度有所不足,那就立即增加力度。“手機代工廠多在中國,客戶就在我們旁邊,哪里不好我們都能改,而且我們快。”王光能說。
與老牌的“四大家族”精英化、慢步調的作風不同,大族電機主打“快”這張牌。大族電機參與的多起國際競標上,雖然國際知名的機器人企業能做出很高大上的方案,但是制造周期也往往長達幾個月。特別是對于每幾個月就推新品的國產手機品牌來說,“唯快不破”是這個市場的一句真理。曾經創下從接到訂單到交付產品只用了兩周的紀錄,王光能和他的工程師團隊憑借這一點逐步贏得客戶。
機器人背后的資本熱潮
一方面努力掌握核心技術,一方面通過并購加強產業鏈整合布局
國內機器人企業忙并購
中國機器人產業從起步至今,不過10年左右的時間。在資本的助力下,2016年,相關企業在國內外加快投資和并購重組。今年5月,美的提出以40億歐元收購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庫卡,創造了同行業已有并購案例的最高金額,該收購事項目前已經得到德國政府方面的同意。此前的4月,鑄件生產商萬豐科技收購美國焊接機器人應用系統服務商帕斯林,在全球焊接機器人系統領域壯大實力。
除此之外,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下稱“埃夫特”)在2016年3月收購專注于金屬加工領域高端機器人系統集成的意大利企業EVOLUT,這是埃夫特自2014年成功收購意大利CMA機器人之后,通過海外并購謀求全產業鏈布局的又一動作。
中國市值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新松在今年并購了有百年歷史的德國機械工程教學培訓機構陶特洛夫學院,以求解決企業高級技師和工程師人才缺口問題。
新時達副總經理周朔鵬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機器人產業近年來得到了非常多的關注,各方都想進來分一杯羹,誰能夠將產業的各個模塊打通,搭建完善的產業鏈生態,誰就有機會成為行業領先企業。
新時達近年在并購市場上的表現也非常活躍。公開信息顯示,2014年1月,涉足機器人領域的新時達并購具備運動控制核心技術的深圳眾為興,完善工業自動化控制產業鏈;2015年3月,新時達并購上海曉奧享榮汽車工業裝備有限公司,后者具備機器人汽車自動生產線技術,有助于新時達實現業務從核心零部件到本體到工程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布局;同年,新時達再次收購松下伺服驅動系統全球最大的代理商會通科技,積累客戶資源,拓寬銷售領域。
周朔鵬告訴記者,從2007年開始,市場參與者大多覺得機器人生產不難,在電子市場上買來各種零部件拼拼湊湊,似乎就可以用了。現在大家看到,國外的廠商不僅擁有核心技術,同時還擁有完整的供應鏈和市場渠道,我們很難從別人的產業鏈上搶奪資源。“一方面努力掌握核心技術,一方面通過并購加強產業鏈整合布局,是國內主要機器人企業的發展思路。”
中國機器人領軍企業正在技術、產業生態、市場等多個維度與國際領先的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制造商縮短距離。在移動機器人領域全球領先的新松也在慎重地開展其全球布局,新松總裁曲道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自己要做好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創新,解決“有無”的問題。此外,也要通過資本的作用推進資源整合。“如果什么都靠自己研發,將來也許會達到世界一流,但是市場機會轉瞬即逝。未來新松的并購目標一是真正的國際龍頭企業,新松可以通過并購改變產業格局;二是細分領域有突出創新的冠軍企業。”曲道奎表示。
未來新松的并購目標一是真正的國際龍頭企業,新松可以通過并購改變產業格局;二是細分領域有突出創新的冠軍企業。
資本如何“雪中送炭”?
深圳市東方富海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黃國強認為,從投資角度來看,工業機器人行業在國外已經發展了幾十年,市場經過充分競爭,只剩下“四大家族”,無論材料、工藝還是人才方面,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壁壘。
“如果一切從頭積累,確實比較挑戰企業的耐心和能力,所以并購是一個可行的捷徑。但是,從產業結構健康角度來講,我們一定要重視自主產業的發展。否則,大量從業人員辛辛苦苦勞動,我們的市場被逐漸瓜分,最終發現,我們其實是在替國外打工。”黃國強表示。
蔡洪平則表示,“解決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難點,需要資本抓住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
資本是逐利的,如何讓資本“雪中送炭”?亦莊國投旗下屹唐資本總經理唐雪峰深有感觸。此前,唐雪峰在亦莊走訪區域內的機器人企業,其中一家企業接到一個新的課題,需要處理一批不規則的物料,這需要用到機器視覺。而亦莊國投母基金旗下正好有基金投資了一個專門做機器視覺的企業,于是在亦莊國投的推動下,企業完成對接,生產出的機器人具有識別能力,能夠將不規則的物料分揀放置。唐雪峰告訴記者,帶著產業的思維去投資,才能促進產業的發展;給每個產業時間,就能形成回報。“母基金不去直接面對項目,而是篩選具有產業背景和產業眼光的投資人和機構,由他們深入細分領域做出投資決策,這是我們對產業投資的理解。”唐雪峰說。
北京泰德基金管理集團董事長曲國義則提倡上市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直接參與建立行業基金。他表示,這樣做能夠通過基金提前了解目標企業,形成企業的“項目池”,消除企業并購的前期風險,提高并購效率。
“現在,對機器人行業前景和重要性,大家都已經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民間,都在進行各個領域的投資。”黃國強對記者表示,但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仍然有很多資金其實并沒有用在最合理的地方,也一定程度制約了行業的發展。
黃國強對記者介紹,過去幾年,由于核心部件始終缺失,大量資金都在從產品集成層面切入。
好消息是,也有資本在試圖介入核心部件領域,如伺服系統、控制器領域已經有非常有潛力的企業,減速器企業也開始嶄露頭角。此外,通信、傳感、大數據等技術的興起,也給制造行業帶來了很多新的希望。“不過,在這個現象背后,我想再次強調,任何投資,一定要尊重行業規律,不要遠離行業本質,否則不僅我們投資會出現損失,對這個行業也是一種傷害。”黃國強說。
政府熱情背后的泡沫隱憂
針對機器人這一新興產業,各地紛紛出臺扶植政策,產業園區建設蜂起,大有“跑馬圈地”之勢。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中,各地一共出臺77項機器人扶持政策。在地方政府的熱捧下,機器人產業園區正在“遍地開花”。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許多政府都將機器人產業作為重點發展項目。哈爾濱、天津、唐山、洛陽、武漢、蕪湖、昆山、杭州、長沙、深圳、東莞等多個城市都興建了機器人產業園。
其中,哈爾濱和青島,都將建設目標定為北方最大的產業機器人基地,洛陽提出了建成中原最大的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園的目標。工信部摸底的調研結果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和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超過40個,這一數字還不包括處于籌備中的園區。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曾公開介紹,目前至少有28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將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機器人企業大都成了各地的座上賓,地方給資金、給土地、給政策,歡迎它們去建廠。
對于這些承載著經濟轉型愿景的園區,各地拿出了“真金白銀”支持。形式多樣的補貼層出不窮:項目補貼、銷售補貼、撥貸聯動、貸款貼息、設備租賃補助、事后獎勵等等。
例如,東莞規定,對購買莞產機器人實施“機器換人”的,資助標準提高至設備和技術投入總額的25%,單個項目最高獎勵500萬元。煙臺規定,對該市企業研發生產的首臺(套)機器人裝備最高補貼100萬元。
然而,伴隨著各地對機器人產業的政策扶持,行業中卻出現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以及核心技術缺失,甚至騙補的問題。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許多業內人士指出,部分企業靠補貼“過日子”,低端產品充斥市場,真正做核心技術研發的企業反而遭遇了無序競爭。
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羅軍曾在調研中發現,珠三角有的企業沒有工廠、沒有設備、沒有產品,甚至也沒有錢,卻要做機器人。“我問他們怎么做?他們說,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做加工服務,客戶給訂單,他們拿著訂單去找政府扶持。”羅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新松總裁曲道奎對記者表示,政府布局機器人產業需要理性,機器人產業固然已經成為目前很多地方的新興戰略增長點,但并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發展機器人產業,具體還要結合當地的產業布局、區位優勢和人才培養來判斷。尤其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其實,對任何行業歷史進行研究,無論是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紡織工業等傳統行業,還是新興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基本都很難逃脫泡沫,但這是市場環境下產業發展和進步的必然現象。”深圳市東方富海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黃國強對記者直言,“從我個人角度看,不要過分糾結和強調泡沫問題,一個行業早期如果只有一家或者幾家在做,那么這個行業多半是沒有前途的。”
“我個人并不支持不具備產業環境的地區來發展機器人產業。”黃國強說,“但我們相信,就在未來幾年,會有比較多的優秀企業從這些工業園里誕生。”
不要過分糾結和強調泡沫問題,一個行業早期如果只有一家或者幾家在做,那么這個行業多半是沒有前途的。
引導政策密集出爐
為避免行業“野蠻生長”,通過相關政策與行業規范進行合理引導就顯得十分必要。
今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委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國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在高端市場的產品占有率達到50%以上。
7月19日,財政部發布《財政部關于規范機器人產業補貼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稱,近年來,各地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但有媒體反映,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補貼方式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存在定位不清、把關不嚴、大量套取財政補貼的問題。通知強調兩點:一是機器人產業發展要立足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二是做好財政補貼監管。
在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孫峰透露,“工業和信息化部擬制定《機器人產業發展規范》,目前正征求相關專家和企業的意見。”
與此同時,據報道,國家多部委正聯動推進建立我國機器人產業標準、檢測認證體系,首批機器人認證項目已經啟動,并將于近期正式發布認證標志和首批獲證企業情況。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要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協同創新、集群創新的能力,特別是需要強大的產業技術支撐。”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繩立成對記者介紹,“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開發區,在23年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強大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
繩立成介紹,今年以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生物醫藥、產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產業,打造五大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而亦創智能機器人創新園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機器人產業的技術創新中心。
“發展機器人產業一定要是市場行為,要有制造能力承接。”亦創智能機器人創新園的建設方,北人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培武對記者表示,目前來看全國有40多家機器人產業園,但更多地表現為政府意志。區別于這些園區,亦創智能機器人創新園提出了“制造領域的創新創業模式”。“在傳統制造業的生產基礎和技術實力支撐下,設計人員在孵化空間提出的方案,馬上就能通過工程師和專業設備實現試生產,大大縮短了成果轉化時間,對于降低創業成本,效果非常明顯。”張培武表示。
黃國強認為,機器人領域,尤其是工業機器人行業,其產業鏈長、跨度大,支持這個行業發展應當在三個方面下好功夫,即人才儲備、產業環境和專業的資本方。
首先,人才資源儲備不僅僅包括機械、電子、軟件學科的科研和工程人員,也包括優秀的企業家、銷售人員,甚至經過訓練并且合格的產業工人。這一方面,我國華北、東北、華南地區其實都有一定的積累。目前看來,投資的熱點區域也基本出現在這幾個地域。
其次,要有比較好的產業環境。工業機器人技術發源于歐洲,如今“四大家族”卻有兩家在日本,核心設備企業也在日本,這很大程度是因為產業環境。這個產業環境不僅僅包括基礎配套產業,例如機械加工、芯片供應、軟件人才,而且包括足夠的下游市場需求。
第三,要有專業的資本方,這個專業包括有專業的知識,而且尊重行業規律,能夠從產業長遠利益角度去考慮。
當機器人遇上人工智能
研發出有觸覺、味覺,可以獨立作業甚至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機器人是大部分人工智能研究機構的最終目的。
香港大學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席教授席寧在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表示,目前工業機器人領域有很多新的技術、新的應用,同時也存在諸多新的挑戰。機器人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人機交互,如何讓機器人理解人的語言,用自然語言代替傳統的機器人語言進行編程,讓機器人通過實時傳感器的信息完成任務,這是一個挑戰。另一個挑戰是如何矯正機器人,讓機器人主動融入環境進行交互,這是機器人智能化標志。
中科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漢也提到了同樣的問題。他表示,目前,現實中的機器人和人們的期望值尚有很大差距,“大多工業機器人只在一些結構化的環境中工作,在線傳感能力較差;服務機器人目前還只能完成一些簡單任務;特種機器人需要通過遙控操作來完成特定的工作。”
機器人智能化將成為未來機器人研發的主要方向。
App之后看Bots?
在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如何將人工智能應用到更多的領域成為眾多學者和企業關心的問題。
“研發出一個有觸覺、味覺,可以獨立作業甚至具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機器人是大部分人工智能研究機構的最終目的,但是機器人并不是人工智能的全部。”IBM首席軟件工程師Gradly Booch說,未來可以考慮將人工智能放到不同的機器應用當中,例如NASA、ABB的制造業機器或者 Windows、Linux和蘋果的各種操作系統,甚至包括眼下最火的無人駕駛汽車系統中。
在大會展區現場,一些已經能夠完成基本人機交互的智能服務型機器人吸引了眾多參會嘉賓駐足。這些智能機器人大多有著類人的外表,能夠進行簡單的對話溝通,對所提問題迅速做出回答。其中,一款名叫“i寶”的類人形機器人不僅能通過聲源定位進行自然語言對話,還可以進行人臉識別,對對話對象進行追蹤跟隨,對人的觸摸做出擬人反應。
“i寶”的設計者,阿凡達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John Ostrem博士告訴記者,“i寶”是一款針對3~8歲兒童設計生產的教育陪伴型機器人,其主要優勢體現在可以迅速通過語音識別進行任務處理和語音交互。除了“i寶”,阿凡達公司在北美市場還推出了一款針對孤寡老人的陪伴型機器人。John Ostrem表示,目前類似于“i寶”這樣主打語音交互功能的智能對話機器人(Bots)是市場上服務型機器人的主流,已經應用于購物網站、銀行、電信、政務等服務行業。
“相對于App,首先Bots更易于使用,App需要下載和安裝,但Bots只需要一個對話界面即可使用,體驗起來簡潔方便;其次,Bots更易于開發,是跨平臺的;第三是易于傳播,Bots的交互接口是統一的,所以各個Bots之間可以相互協助。”小i機器人創始人、總裁兼CTO朱頻頻告訴記者,Bots 將成為后App時代的全新人機交互方式。
中銀國際證券研究部副總裁、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吳硯靖引用中銀國際的研究報告稱,繼App之后,Bots將成為新的入口和趨勢,并形成自己的生態,這個生態包含入口、應用、分發平臺等各種各樣的模式。中銀國際預計,2017年Bots的滲透率將達到5%,按照這樣的規模來測算,市場規模可以超過240億元;到2020年按照30%的滲透率來測算,Bots的市場規模會接近3000億元。
中國智能機器人如何彎道超車
盡管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在近10年來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但在一些參會學者看來,人工智能的研究仍然處在起步階段,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遇到的困難也會更多。
法國Innoecho創始人Catherine Simon表示,智能機器人的應用想要成為一個真實的產品,需多學科的團隊來協調研發。盡管眼下無論資本還是市場對人工智能都反響熱烈,但往往停留在初創階段。“投資者總是希望資金很快得到回報,但是智能機器人的成熟需要一個期限,希望無論是資本還是技術研究團隊,都能夠有更多的耐心去進行技術開發和市場部署。”Catherine Simon說。
周錦霆是上海荷福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給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帶來了一款原創產品——羽毛球運動陪伴機器人,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和人類互動的羽毛球機器人。盡管這款產品已經在國際上屢獲大獎,但是據周錦霆介紹,該款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仍然要依賴進口。“國產零部件的可靠性和耐用性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進口關鍵零部件價格非常昂貴,大幅度地提高了人工智能產品的成本,使得人工智能產品在制造、應用和推向市場的過程當中大大增加了成本,而且大大延長了生產周期。”
周錦霆建議,現階段應該集中力量解決國產基礎硬件和關鍵零部件的質量問題。“哪怕一個軸承,我們可以做到國際一流水平,那么人工智能機器人事業一定會突飛猛進、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