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我國包裝產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國發[2015]28號)和《關于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40號)等文件制定而成。
我們來看看有哪些精華要點不可錯過吧!
全國包裝企業規模現狀
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我國包裝產業已建成涵蓋設計、生產、檢測、流通、回收循環利用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較為完善的體系,分為包裝材料、包裝制品、包裝裝備三大類別和紙包裝、塑料包裝、金屬包裝、玻璃包裝、竹木包裝五大子行業。
2015年,全國包裝企業25萬余家,包裝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8萬億元人民幣。
目前,包裝工業已位列我國38個主要工業門類的第14位,成為中國制造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包裝企業存在問題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包裝產業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弱,重大科技創新投入和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嚴重不足,高新技術難以實現重大突破,先進裝備和關鍵技術進口依賴度高;企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生產模式仍然較為普遍,綠色化生產方式與體系尚未有效形成;包裝制造過程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低檔次、同質化產品生產企業重復建設問題突出,無序競爭現象未能得到遏制。
我國包裝工業發展目標
保持產業發展增速與國民經濟增速同步,產業發展規模與配套服務需求相適應。到2020年,實現以下目標:
(1) 產業規模。包裝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5萬億元,形成15家以上年產值超過50億元的企業或集團,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大幅增加。積極培育包裝產業特色突出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2) 自主創新。
(3) 兩化融合。大中型包裝企業兩化融合水平處于集成提升階段以上的超過80%,中小企業應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發、管理和生產控制的比例由目前30%提高到55%以上。數字化、網絡化設計制造模式廣泛推廣,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裝備取得較大突破。
(4) 節能減排。全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初步建立包裝廢棄物循環再利用體系。
(5) 軍民融合。軍民通用包裝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一批軍民融合包裝基地,包裝技術軍民通用水平顯著提升。
(6) 標準建設。深入開展包裝基礎標準、包裝專業標準以及產品包裝標準的研究,形成相關性、集合性、操作性強的包裝標準體系。建設全國包裝標準推進聯盟和包裝標準信息化專業網站,建成5個以上包裝標準創新研究基地,遴選一批標準化示范試點企業。
包裝工業有哪些主要任務?
(1) 實施“三品”戰略,集聚產業發展優勢
增加包裝產品品種,重點發展綠色化、可復用、高性能包裝材料,加快發展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包裝裝備,大力發展功能化、個性化、定制化的中高端產品,通過豐富產品品種、優化產品結構拉動需求、驅動消費。
鼓勵采用環保型原料和助劑發展可定制的環境友好型塑料包裝制品,應用高阻隔、選擇透過、環境感知以及寬幅制備等新技術。
培育包裝產品品牌。以綠色包裝材料、智能包裝裝備、高端包裝制品的研發為重點,加強品牌培育、評價、服務與引導,構建定位、設計、生產、營銷、傳播、保護一體化的品牌發展格局,打造一批具有較高國內市場占有率和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品牌。
推進包裝企業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推動裝備、技術、標準以及服務走出國門,在境外設立研發、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物流鏈,重點培植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品牌企業。
(2) 加強技術創新,增強核心競爭能力
構建創新體系,形成創新人才共育、共享機制。
突破關鍵技術。圍繞綠色包裝、安全包裝、智能包裝領域的關鍵技術,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的孵化、應用與推廣。
加快建立包裝云設計數據庫,重點推行減量和生態設計,著力加強包裝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全面提升綠色包裝應用與創新水平。
積極發展新型保質保鮮、包裝防偽以及生產過程在線檢測與監控等技術,重點突破食品藥品包裝中有害物質識別和遷移檢測等技術瓶頸,顯著提升食品、藥品及軍品包裝安全保障能力。
注重包裝設計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積極應用環境感應新材料,實現包裝微環境的智能調控,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重點開展前瞻性的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滿足包裝產業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全溯源鏈的計量測試需求。
強化示范應用。采取項目投入、應用示范、績效獎勵等方式,支持行業組織開展重大示范工程建設。
(3) 推動兩化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加快信息化建設進程。加強包裝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系列標準建設和推廣,推進信息技術向設計、生產、流通以及回收循環利用等環節滲透。依托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加強包裝電子商務、工業云和大數據等平臺的構建。推廣商品包裝的箱碼,推動全球統一編碼標識(GS1)作為商品生產和流通的“身份證”與“通行證”,實現與國際信息數據的接軌。
提升包裝智能化水平。以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為核心,建立設計、制造、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機制,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大力推廣集協同制造、虛擬制造及網絡化制造等為一體的先進制造模式,構造智能包裝生態鏈。
大力開發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成套裝備和高性能包裝機械手、包裝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加快智能化包裝設備及生產線技術標準研制,自主攻克優化設計、智能檢測、在線計量和協同控制等包裝成套裝備共性技術,積極應用具有傳感、判斷與執行動作的智能端,研發包裝專業軟件和嵌入式系統,著力提高主要包裝工序自動化程度和高速包裝生產線及各類先進檢測設備的制造水平。
(4) 加強標準建設,推動國際對標管理
促進包裝標準體系建設。深入研究標準規范,完善國家、行業、企業等多層次包裝標準體系,推廣包裝基礎模數(600×400mm)系列,以包裝標準化推動包裝的減量化和循環利用。
(5) 優化產業結構,形成協調發展格局
(6) 培育新型業態,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促進新型業態生長。加快推動包裝產業與生態農業、快速消費品業以及遠程物流配送業等領域的跨界融合,發展現代物流包裝產業。創新企業經營模式,構建網絡營銷平臺和系統解決方案,積極發展包裝電子商務產業。
(7) 開展綠色生產,構建循環發展體系
強化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包裝企業在推廣適度包裝、倡行理性消費中的橋梁、紐帶和引導作用,促進設計、生產及使用者在包裝全生命周期主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選擇合適品種率先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研究制定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促進政策,依托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優化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產業鏈。
發展綠色包裝材料。加速推進綠色化、高性能包裝材料的自主研發進程,研發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關鍵材料,突破綠色和高性能包裝材料的應用及產業化瓶頸。
重視包裝材料研發、制備和使役全過程的環境友好性,推動綠色包裝材料科技成果轉化,推行使用低(無)VOCs含量的包裝原輔材料,逐步推進包裝全生命周期無毒無害。
以可降解、可循環等材料為基材,發展系列與內裝物相容性好的食品藥品環保包裝材料,提高食品藥品包裝安全性。
重點開發和推廣廢塑料改性再造、廢(碎)玻璃回收再利用、紙鋁塑等復合材料分離,以及廢紙(金屬、塑料等)自動識別、分揀、脫墨等包裝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采用先進節能和低碳環保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及裝備的推廣應用,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推動企業生產方式綠色化。
此外,該指導意見還列出了完善包裝管理體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教育科技支撐和發揮行業組織作用等保障措施。
有關該指導意見的全文,請參考工業和信息化部: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4388791/c5426038/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