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圍的普及應用前提是不太高的成本以及易操作的屬性,穩定且需求旺盛的市場。而稀少的自主知識產權和薄弱的核心零件技術使得關鍵部位結構只能依賴于進口。105減速比的Spinea減速器,需要12000,83減速比的賣到20000,賣到歐美國家卻只有賣給中國的1/3!其他的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等更是如此。雖說國內現在已經有部分廠商后知后覺發力自主品牌,但仍是有不小差距,相對于日本、歐洲成熟發達的機器人行業,國內現在才剛剛起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家層面對于機器人行業的幫扶也是不遺余力,政策助力資金支持,但是換來的卻是一哄而上的騙取經費,沒有困難也要創造困難以此騙得補貼。氣性浮躁,真正肯沉下心來搞研發的企業少之又少,形勢不容樂觀,另一方面核心科技的普及度不高,嚴格來說大部分廠家做的只能算是半自動化機器,算不上機器人。
2015年整個制造業都不景氣,今年也只是稍有緩和,現有的設備基礎上產能已經過剩,在沒有合理的理由和足夠的需求,再批量投入使用機器人是十分愚蠢的。工業4.0是參考了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實話來講我們的4.0還遠遠達不到,德國在幾十年前抓住了世界的強勁需求,所以他們有制度,成本,技術方面的優勢,中國才剛剛完成制造業的轉型,機遇與挑戰并存。在這個大前提下,機器人產業,尤其是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普及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動輒一臺幾萬幾十萬的機器人批量的買入,趕上需求寒潮又要待機停產,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穩定的行業需求,旺盛的供給市場,都是工業機器人大范圍普及應用的先決條件。
再來看市場的占有率,起步較晚的國產工業機器人已經很難擠進汽車制造業,船舶行業了。而傳統的焊接,碼垛,卻一抓一大把,但仍以合資企業為多數。尖端行業無法觸及,中低端行業的發展也是參差不齊,缺乏開創的決心和耐心,使得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水平處于整個行業的邊緣。近期的中國制造業回流美國的言論更是讓不景氣的市場再一次遭到輿論恐慌,虛擬經濟的膨脹,產業資本避重就輕,被冷落的制造業面臨“空心化”之危,機器人行業首當其沖,而工業機器人更是在夾縫中尋求生存。總的來說,市場和成本牢牢攥著機器人行業的命脈,而核心零部件的構造又是當中的關鍵,技術的落后造就了如今被動的局面,連帶的制約了國產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大范圍的普及應用也顯得過于遙遠。好在發展國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已經走上正途,雖有磕磕絆絆,但也在摸索前行。總有一天會實現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大范圍普及使用,只是時間可能來的慢點。希望行業的同仁共同努力,為國產機器人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