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經濟學家 David Autor 在 TED 演講時表示,雖然在農業和制造業等部分領域,機器有可能會代替人類工作,但是在整個全球經濟大環境下,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提高,創造了更多財富,降低產品價格,提高消費者消費能力,從而又帶來了更多的工作崗位。
就拿銀行柜員和 ATM 機舉例,隨著 ATM 機不斷普及,每個支行的規模縮小,這就導致銀行服務價格下降。隨后,銀行就會開設更多的支行,雇傭的銀行柜員總數因此變得更多了。
技術改變了人們工作的數量和質量,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某些個體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了不利影響。1900 年,美國工人從事農業的數量為 40 %,現在這一數字已經降至 2 %。此外,近年來一些工業國家的制造業工人數量不斷減少。不過整體而言自動化對就業的影響仍是積極的。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 Ian Stewart 去年發布了一篇論文,根據自 18 世紀后期以來的戶口普查資料對工業革命誕生地英國進行居民工作變化的評估。調查顯示,不管是低薪工職還是高薪工作都有明顯的增加。酒吧侍者、理發師、會計師都增多了。 Ian Stewart 還指出,許多受技術進步影響甚大的領域增招的員工卻更多,其中包括醫療界和咨詢管理業。“我們很興奮地發現,機器和人類是高度互補的。”
不過,隨之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工廠里逐漸消失的崗位被服務業崗位代替,醫生和程序員這種高級專業的人員往往能獲得高薪酬,而很多其他人卻要為富人服務,薪水增長處在停滯狀態。這也就使得“富人更富,窮人更窮。”同樣激發了民粹主義的誕生。
同時一些技術人員、評論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為機器人和 AI 技術的旺盛已經催生了機器人安保和無人駕駛汽車,這將使得更多人失去工作。
對技術樂觀的人則擔心人類處在落后的狀態。“我們在進步,工作也在不斷進化。”硅谷奇點大學 CEO Rob Nail 表示,“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人類改變的速度難以追上技術進步的速度,它們是以指數級的速度在發展的。”
波士頓大學的經濟學家 Bessen 指出,自動化帶來的問題不在于讓人類“失去工作”,而是讓他們“從一類工作向另一種工作過渡。”許多國家在培訓失業者上投入了比美國更多的資源,比如丹麥在這方面的投入占 GDP 的比重是美國的 25 倍。Autor 博士用一個歷史案例做解釋。19 世紀末期,由于美國農田的自動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批量的農業生產者面臨失業窘況。為此人們發起了“高中運動”(high school movement),規定每個美國人在年滿 16 歲之后才能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工作。這個運動的成本非常高,不僅僅因為美國需要花費大量資金建設新學校,聘用新老師,而且這些年輕人不能再在農田工作,這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經濟收入。但是該項目也讓更多的學生為 20 世紀涌現的大量工廠崗位做足了準備,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二戰后的大學入學率。Autor 博士表示,“我相信美國能夠為人類向新的工作過渡做出貢獻。”
現在人們聽說的工作崗位,有多少是 10 年前還沒有的?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的就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雷鋒網想告訴大家,與其擔心機器人搶走你的工作,不如好好修煉自己的功力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