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傳譯員王雪已經被好幾個人問了這個問題。這一次,連她自己都覺得,自己的職業受到了威脅:“嗯,我就要失業了。”
“以前我不相信大數據,現在越來越相信了。”她認為,除了文學類的創造性翻譯以外,其他大多數翻譯工作,只要基于足夠量級的數據庫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取而代之。“例如谷歌的機器翻譯在某些領域已經基本可以取代人類了。”
從剛剛工作兩年的同聲傳譯員,到科技大佬李彥宏、楊元慶、馬化騰,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會不會取代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從烏鎮白墻黑瓦下的笑談,成為二進制代碼背后真實發生的變化。
“下一幕是人工智能”
今年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外界對于人工智能話題的關注,是由百度CEO李彥宏引發的。他認為,過去靠互聯網用戶增長獲得發展路徑“靠不住”了,靠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已經沒有可能再出現獨角獸級別的創業企業了,而物聯網真正崛起為時不遠,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人工智能的到來而發生改變。
李彥宏做出這樣判斷的理由之一是,移動互聯網市場已經進入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數據,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1.7%,較2015年底提升1.3個百分點。
“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期已經基本結束,下一幕是人工智能。”這不是李彥宏第一次對人工智能的未來表達樂觀和期望。在今年8月召開的2016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峰會、9月召開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都明確表達了對人工智能的重視。
李彥宏的預測甚至有些大膽:“將來所有的制造業都屬于人工智能產業,或者說物聯網產業。所有的商品都要能夠聯網,都要能夠把數據回傳到云端,都要通過人工智能的技術對這些技術進行分析,讓它能夠給我們的消費者、給我們的用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和李彥宏的想法不謀而合。在題為“擁抱智能互聯新時代”的演講中,楊元慶指出,互聯網正由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即智能互聯網的時代。
楊元慶的想法更加具體:“智能設備從電腦、手機等有限的種類變得無處不在,源源不斷的數據從終端匯聚到云端,而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通過不斷讀取、分析這些數據變得越來越聰明。”
基于這些判斷,楊元慶也描述了未來更為智能的生活:家里的電器、辦公室設備、出行的汽車,都不再是被動聽從指令進行運算的機器,而是會貼心地為你著想、主動為你服務。甚至人們居住的房屋和生活的城市也會越來越智能,越來越主動。比如窗子會根據室外的氣候、市內的溫度、采光等進行自我調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統可能會連接汽車的導航駕駛系統,從而大大減少擁堵。
大佬們在口頭上肯定了人工智能,他們背后的互聯網巨頭則忙著嘗試更加智能化的新科技。
聯想推出MotoZ,把手機變成硬件的開放平臺,通過統一的標準,讓手機能夠連接更多的硬件設備,進而連接到更多的云服務。如今已經可以和JBL音箱、哈蘇模塊連接;就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百度無人車首次在桐鄉市子夜路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示范區內進行了開放城市道路運營。
人工智能至今仍處于弱智能階段
雖然同步雙語字幕轉換的“黑科技”讓現場十分震動,但王小川也提到業內的一種擔心:人工智能是否會出現第三次退潮?
根據新智元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自從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以來,人工智能已經發展了60年,在這60年的發展中,人工智能經過了“三起三落”: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仍處于誕生和基礎階段,神經元模型得以提出,感知器得以發明;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人工智能成功商用但跨越式發展失敗;當今,隨著摩爾定律和云計算帶來計算能力的提升,以及互聯網和大數據廣泛應用帶來海量數據的積累,人工智能有望實現規模化應用,并將深入到金融、交通、醫療、工業等各個領域。
“之前的人工智能兩次退潮,我們問一個教師,你是研究人工智能的嗎?這是罵他的話。”王小川說,相比于前兩次人工智能的浪潮,這次人工智能話題再次被熱議的背后,人工智能第一次真正在許多行業中使用,并且有大量資金投入其中,也有大量研究人員在畢業以后從事人工智能工作。
但是,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仍遇到不少難以解決的障礙。以王小川引以為傲的語音智能為例,首先面臨的就是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的難題。王小川發現,許多技術在安靜環境下識別可以達到95%甚至到97%,但有噪音的情況下識別率就下降,當兩個人同時說話的時候,人類可以輕松辨別不同,對機器來說卻是極難的事情。
王小川提到,在一款語音智能產品的測試環節中,他們發現機器的表現非常不好:機器詢問是否需要停車位,人類回答:我沒車。對這一回答,機器理解不了。
科大訊飛輪值總裁、訊飛研究院院長胡郁也認為,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還處于“弱智能”階段,大多還只能達到語音助手的水平,要想獲得與人類大腦類似或同等的智慧,擁有自主學習、舉一反三的能力,人工智能還需要將深度學習、大數據等技術相結合,實現“漣漪效應”——通過使用人群的增多,通過真實數據和使用經驗來幫助人工智能產品自我學習和更新。
人工智能與移動互聯網結合有何想象空間
對于引起熱議的人工智能,騰訊公司CEO馬化騰則相當謹慎。他說,人工智能還需要時間,離各行各業的應用都還差很遠。
馬化騰說,人工智能是云端變化,移動互聯網是終端變化。雖然移動互聯網這幾年增長的斜率已經放緩,但是體量仍然很大,還是有很多可以創新的地方。他反而覺得,現在有新的機會。
“現在的移動互聯網行業不像三四年前,那時基本是一個關口,過不去就完蛋了。眼下,增長梯度可能放緩,但還有新的機會,比如摩拜自行車這一‘互聯網+自行車’的移動終端就突然冒出來。”馬化騰說。
馬化騰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發展至今,雖然創新的步伐有所減緩,但依然有很多創新的機遇。人工智能技術的確是一個新的風口,但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終端創新相比,人工智能的創新體現在云端,而且還有很多基礎的技術需要積累。互聯網公司還是要結合自己的優勢,在人工智能領域做更多的探索。
楊元慶用兩句話形容了他眼中人工智能的未來:智能終端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而智能終端和云的結合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他的愿景中,智能終端和傳感器將無處不在,基于大數據的自我學習能力,智能終端將從今天非常有限的種類擴展到人們身邊的所有設備。“無論是空調、加濕器、空氣凈化器、攝像頭、汽車、機床等等,都將具備計算存儲和網絡的能力,模塊化。”
此外,楊元慶還認為這些智能終端的數據將在云端匯聚,通過算法演進形成新的認識,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去記憶、學習、分析這些數據。通過深度學習,各種智能終端將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判斷力。
“如果說智能終端是人的感官的話,那么云就是大腦,把智能終端和云大腦完美結合起來,就是人工智能未來的方向。”楊元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