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中俄高新技術產業化合作示范基地(以下簡稱中俄基地),是國家科技部在煙臺設立的對俄及獨聯體國家開展高新技術產業化合作的國家級示范基地。建立該基地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區域開展對俄科技合作的有效方式,總結經驗,為其它地區提供示范和借鑒,進而帶動全國的對俄科技合作,增強我國整體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
自1998年12月,中俄基地起步運作以來,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煙臺中俄基地以加強載體平臺建設為基礎,以推進中俄高層次科技合作為重點,拓展合作渠道,創新合作方式,在對俄項目合作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得到了中、俄兩國科技部的認可和支持,并已正式列入兩國總理會晤紀要和科技合作分委會紀要。
中俄基地成立初期,為了進一步提升對俄科技合作載體建設水平,投資4000萬,建設了2萬平米的基地孵化大樓。目前,中俄科技創新園總孵化面積約 3.2萬平方米,分為A、B兩個園區,累計注冊科技型中小微企業335家。園區搭建了省級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先后投資了300余萬元的環保、食品、藥品試驗檢測設備,并設有可供8個國家實時交流的視頻會議室。此外,園區內部還設有創客空間、健身房、多功能廳、餐飲等公共服務設施。目前,中俄科技創新園企業已獲得專利80余項,申報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0余項;園區擁有外籍院士團隊2個(俄羅斯、格魯吉亞),國家“千人計劃高端創業人才”1人(張曉東),“泰山學者高端創業人才”2人(張曉東、李輝),山東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獲得者1人(張曉東),山東省港澳臺專家1人、煙臺市“雙百計劃高端創業人才”2人(劉小軍、段祝平),累計解決就業千余人。
為更有效的開展工作,煙臺高新區中俄合作促進中心整合各方優勢資源,為園區企業搭建了八大服務平臺:科技招商服務平臺、國際孵化服務平臺、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法務咨詢服務平臺、項目申報服務平臺、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市場拓展服務平臺以及公共技術實驗平臺。
近年來,中俄科技園也先后搭建了一批科技合作平臺,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區域國際科技合作品牌。包括中俄新材料研發平臺、中俄海洋生物工程研發平臺、中俄先進醫學技術平臺、中格微生物技術聯合研究平臺、中格國際技術轉移平臺、中烏國際技術轉移平臺以及中俄國際技術轉移中心。
此外,煙臺高新區中俄合作促進中心還為園區企業搭建了設施齊全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目前,中俄基地共運作合作項目100余項,已試產投產項目27項,形成了新材料、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高效農業四個產業合作重點。在這些項目中,不乏一批對國民經濟和軍工國防有重要影響的高新技術項目。其中,芳綸1313(間位芳綸)是耐高溫、綜合性能優異的高科技纖維品種之一,具有熱穩定、阻燃、電絕緣、耐輻射、化學性能穩定等特性,同時具備優良的物理機械性能,是航空、航天、國防、電子、通訊、海洋開發等高科技領域的基礎材料,由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引進哈薩克斯坦庫斯坦化學纖維公司技術生產,年生產間位芳綸6000噸(全球第二位),徹底打破了美國和日本對中國數十年的戰略封鎖和壟斷,實現了關鍵軍工材料的偉大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