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發展空間正在快速變大。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自2014年開始,人工智能領域投資金額、數量、參與投資機構數量均大幅增加。其中行業投資額,從2012年的6200萬元增長至2015年的14.2億元。據BBC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為1190億人民幣,中國約為91億。基于科技在計算處理能力、算法以及大數據三方面取得進步,人工智能獲得了突破性進展,資本圈隨之火熱。
特定應用或率先商業化
人工智能作為一項技術范疇,盡管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目前來看,包含多項技術巔峰的通用人工智能發展仍有障礙。由此,資本目光正聚焦于人工智能的特定應用場景。
自動駕駛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交叉應用領域正被資本看好。正如外媒所言“中國2035年將成全球最大無人駕駛汽車的市場”。得益于龐大人口基數以及傳統汽車業,無人駕駛產業一旦發展起來,將形成不止于千億、萬億級別的市場規模。在人工智能技術上,采用深度學習算法結合大數據,成為成本控制的新技術路徑。據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鄧志東介紹,這一技術路徑的普及,意味著掌握大數據資源的企業將在這場競賽中獲得優勢。從事實來看,巨頭企業的大數據采集量呈增長之勢。2009年來,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總行駛里程為241萬公里,以實驗室模擬駕駛環境條件,每天行駛里程超過482萬公里。
基于特定場景的聊天機器人(23.54 -0.21%,買入)正成為投資熱點。中興合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沈理告訴記者,目前通用聊天機器人商業化難度太高,所需語義理解、圖像識別等一系列技術難以攻克,所以資本更為關注能在特定領域代替人工的機器人。
聚焦需求和應用,不要為做技術而搞人工智能。“目前很多企業號稱做人工智能技術,卻無法找到應用切入點”,沈理告訴記者,人工智能產業受應用和場景牽引,技術應藏在應用后面,真正的商業化價值,取決于技術在哪一個場景中應用成功,在哪一方面能為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價值。
制造業需求藍海
人工智將帶來新一輪產業變革,“人工智能+”正成為傳統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契機。“制造業轉型需求迫切,智能制造將成人工智能應用藍海”,上海中科智谷人工智能工業研究院院長劉瑞禎說道,“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目前在國際仍屬于第三臺階,距離日本和德國至少有20年差距”。就國內情況來看,實體經濟不振,制造業仍屬虧損狀態,迫切需要技術轉型作為產業革新契機,而這種技術革新要以人工智能技術來完成。為滿足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愛基,凈值,資訊)的需求,人工智能將帶來10萬億級別的市場規模。“人工智能將自動化工廠變為智能化工廠,這是很關鍵的,在生產水平亟待提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迫切需要機器代人的過程”,劉瑞禎說道,并表示就中科智谷在投資方面的關注領域來看,人工智能在機器人行業可以得到明顯盈利,正成為投資熱點。
工業機器人趨于成熟,服務機器人仍是投資陷阱。相比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智能化程度相對較低,但生產量較大。目前人工智能的應用在于讓工業機器人代替人手,解決自動化問題。相比來看,人工智能在服務機器人方面的發展仍未成熟,受一系列人工智能技術限制,服務機器人產品往往無法解決現實問題,企業得不到良好客戶反饋,收益較差,導致資本的投資回報率較低,資本需要謹慎介入。
人工智能資本正顯現三大短板
人工智能行業由于技術門檻較高,以及出現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趨勢,對于該領域資本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人工智能投資風險的,正是投資機構本身的技術水平和資源背景不足”,劉瑞禎這樣解釋,并指出了當下人工智能投資機構面臨的三大陷阱。
第一,在評判人工智能企業項目時,投資人自身的知識儲備及智慧水平往往不夠,若無專家團隊作為技術顧問,很難評判項目或企業的盈利價值。
第二,人工智能投資對機構背景資源提出了更高要求。當下,資本正紛紛介入制造業在人工智能上的需求市場,它所提供的不能僅僅是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幫助企業對接政府資源,為企業解決統籌規劃的問題。所以投資機構僅有資金和技術還遠遠不夠,需要整合更多力量和資源,包括進行科研院所、產業園區以及區域政府的連接。
第三,投資陷阱歸根結底是技術問題。目前,國內在人工智能的技術水平上仍然弱于國外,但資本踴躍程度卻高于國外。過于充裕的資本,以及有待提升的技術水平,導致國內企業估值普遍高于國外,同時產品競爭力不足,投資回報率較低。這無疑是國內大量投資資金被耗費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