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專家們正在參觀考察龜茲石窟。
克孜爾石窟谷西區27窟前室坍塌,殘存后室壁畫大面積脫落。(新疆龜茲研究院供圖)
9月18日,國內十余名文物保護專家齊聚克孜爾石窟,考察石窟現狀,并提出進一步保護建議,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成為專家們熱議的話題。其實,數字化技術早已在克孜爾石窟的保護中運用,目前,13個洞窟已經通過數字化技術造出“雙胞胎”。
龜茲石窟包括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森木賽姆石窟、臺臺爾石窟等2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克孜爾石窟。2014年6月22日,克孜爾石窟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些建在懸崖峭壁的洞窟,當年曾經作為禮佛窟、僧房窟、講經堂,共同組成了龜茲古國鱗次櫛比的寺廟群。其中,17號窟是整個克孜爾石窟中保存最完整的洞窟,38號窟因壁畫描繪了眾多龜茲樂隊演奏的場景而得名音樂窟。
“這個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克孜爾石窟就像一個垂暮老人,在自然侵蝕和突發性自然災害等自然力侵蝕因素的影響下,在國外盜獵者的掠奪下,在人為干預下,一直在不斷加速損毀的進程。”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徐永明說。
壁畫的褪色和剝落不可逆轉,為了和時間賽跑,把現存的壁畫永久地留下來,5年前,一支來自上海印刷集團的年輕團隊入駐克孜爾,他們用3D打印與數字印刷融合技術還原千年石窟,將壁畫完整保存,為更多文物保護提供了有價值的探索。
2011年至2014年,新疆龜茲研究院聯合上海印刷集團,已經通過壁畫數字化采集三維建模的技術做了13個洞窟。上海印刷集團克孜爾石窟數字化項目團隊的李松已四次來到克孜爾石窟,他負責用專業級掃描設備把洞窟的壁畫轉換成數碼圖像。
不過高精度的設備還不那么擅長解讀石窟里那些彎曲的位置和不規則的疊色,他們只能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分段慢慢掃描,然后再將每一張高清圖片放回原處比對,降低色差。
壁畫吹彈可破,不能用儀器接觸表面比色,因此每一次比對都需要人工完成。有的洞窟有4米高,隊員們要小心翼翼地爬上扶梯,并且時刻警覺,不能觸碰到壁畫。而在寬度不足兩人站立的石窟里,每個轉身、每步移動更要格外小心。
上海印刷集團高級顧問李成忠說,現在,克孜爾石窟部分洞窟已經被原模原樣搬到上海展示,而在新疆,龜茲研究院也計劃利用數字化團隊的成果,建立克孜爾壁畫數據庫和網上博物館。
此項目將為面臨銷蝕風險的克孜爾石窟藝術留下珍貴的歷史記錄,并為全疆實行龜茲石窟的數字化管理和科學保護奠定一定的基礎。
新疆龜茲研究院還將繼續致力于數字化技術的保護運用,同時,他們還計劃在克孜爾石窟游客中心搭建VR場景,游客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參觀石窟。
臺臺爾石窟需搶救性保護
9月19日,在龜茲石窟保護30周年工作座談會上,十余名文物保護專家在《龜茲石窟文化遺產保護倡議書》上簽字,建議盡快制定《龜茲石窟整體保護規劃》,為石窟的保護、修復、展示利用提供科學、合理的方案。
參與聯名倡議的專家有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前副主席、中國文物學會副主席兼世界文化遺產研究會會長郭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黃克忠,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李最雄,北京大學石窟建筑遺跡考古研究專家魏正中等,他們利用18日一天時間對克孜爾石窟和臺臺爾石窟參觀考察。
龜茲石窟是龜茲故地大小20余處佛教石窟遺存的總稱,主要分布于現在新疆阿克蘇地區的庫車、拜城、新和等縣境內,遺存大約700余個洞窟、近1萬平方米壁畫和部分精美彩繪泥塑,是絲綢之路上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18日,記者隨考察組來到位于阿克蘇克孜爾鄉鐵提爾村附近的臺臺爾石窟,發現洞窟基本都位于由沙土堆積而成的矮山上,雨水的不斷沖刷,使得部分洞窟入口被淤泥倒灌堆積,研究人員連續鏟挖了10余分鐘,還是無法將門推開。而部分可進入的洞窟內,壁畫也不同程度地出現起甲、空鼓等病害現象。
“臺臺爾石窟需搶救性保護。”黃克忠說,要加強環境和病害的動態監測,建立遺產地風險預控重點科研基地,為石窟保護工作提供詳盡、科學的依據。同時還要加快數字化保護工作,完善龜茲石窟信息中心建設,科學全面地保存和記錄遺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