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的企業也在遷入,這些新來的企業,不再是逐水草而居的候鳥企業。變革中,一群渴望在技改中一展身手的創業者不斷涌現。
在轟轟烈烈的“機器換人”中,大浪淘沙后的精華,和新生力量一起,為這個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共同迎接東莞制造的第二春。
瑞必達的百億夢
6月18日,全國股轉系統發布了創新層掛牌公司初步篩選名單,112家掛牌新三板的東莞企業,有8家入圍。曾以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執行新三板掛牌敲鐘儀式讓人耳目一新的東莞市瑞必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瑞必達”)位列其中。
進入創新層,意味著這家致力于手機、筆記本觸摸屏玻璃蓋板制造的企業可不止會“秀”,而是有著實實在在的“真功夫”。
過去一年,瑞必達實現營業收入4.23億,凈利潤超過5000萬。業績上,這家成立于2011年的企業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過去幾年年復合增長率達到80%以上。瑞必達董事長胡家達表示,“今年(2016年)的產值,預計能達到10個億。”
瑞必達的生產車間,曾被一些媒體稱為東莞的首家“無人工廠”。高度自動化作業,是瑞必達實現倍增式增長的秘鑰,而其“機器換人”的獨特之處在于自主研發設備,并逐步改進,擁有全套自主、獨家技術。
瑞必達的“機器換人”,可謂是“逼不得已”。
“剛開始,對這個行業不懂,是被別人忽悠了進來,說這個行業好。結果,連續虧了兩年。 ”胡家達表示,由于開始階段資金困難,個人還借了9000多萬投了進去,最后實在沒招了,決定進行“機器換人”,即自動化升級。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這個行業全都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人均產出只有20萬/年。這樣一個行業,人力成本實在太高了。我們預計,(人均產出)至少要達到60萬,這樣才有得做,這就需要自動化了。”這個行業,即便是藍思科技和伯恩光學這樣的行業龍頭,也依舊是勞動密集型企業。
為此,瑞必達斥巨資自主研發自動化生產線,又從新加坡、上海引進研發人才。幾乎是從無到有,瑞必達填補了行業空白,開發了高自動作業生產線,實現了人均產出60萬的初步目標,現瑞必達每名員工可以管理18臺機器。胡家達豪言,下一階段目標是將人均產出提升到100萬,實現每人管理50臺機器。
在“機器換人”帶來的成本優勢推動下,僅僅5年時間,瑞必達從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成長為廣東首批“無人工廠”示范企業,完成了從持續虧損到爆發式增長的蛻變。未來幾年,隨著瑞必達第二期、第三期工業園的相繼投入使用,其產能將達到100億級別,成為百億企業,并不是一個遙遠的夢。
一家小微企業視角下的“機器換人”
2012年,李志強所在的企業搬遷了。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搬到了菲律賓。
“從1996年到2012年,這家工廠在東莞發展了那么長時間,最終還是搬了。”談及此事,李志強不無遺憾,但更多的是無奈,“2003的時候,普工工資每個月是四五百塊,現在至少要三四千。”
工程師出身的李志強,決定自己創業,和幾個朋友成立了源開鑫精密五金實業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源開鑫”)。
這一年,李志強49歲。以半百之年創業,李志強并無疑慮,在此之前,他已然在五金配件加工領域浸淫多年,他相信自己“肯定不會虧”——前提是,通過自動化升級解決人力成本高企的困境。
草創階段的源開鑫,憑借幾名創始人共同投資的幾百萬元,引進了4臺機器,租了層廠房。憑借自動化作業形成的成本優勢,以及李志強與創始伙伴此前積累的行業資源,源開鑫的發展相對順利。3年后,營業收入已有兩三千萬,擁有數十臺大型精密加工車床,員工分班作業,24小時“人停機不停”;和初創僅有一層廠房相比,現在源開鑫已租下數千平方米的整棟樓作為制造車間和辦公地址,還租了旁邊一棟舊廠房改造為員工宿舍。
采訪李志強時,源開鑫剛購進10臺新設備,正待裝配。
“這些機器,是我們剛從日本進口的,工作穩定,精度高。當然,價格也高,大概500萬元。”對于一家小微企業來說,這算得上是一筆為數不小的“巨額”了。李志強表示,源開鑫過去幾年的盈利收入,基本上都用來采購設備,以設備為主的固定資產,占了公司總資產的70%以上。
資金是很多制造企業的阿基琉斯之踵。源開鑫也不例外,盡管公司前景很好,但擴大產能離不開資金的支撐。一家普普通通的小微企業,幾乎不可能從銀行獲得貸款,也很難得到包括“機器換人”專補貼在內的政府財政支持。
“我們只能通過小額貸融資,過去的一年(2015年),我們光是支付利息就花了100萬。”李志強把小額貸稱為“高利貸”,但這種融資方式,卻成了很多小微企業的唯一選擇。幸運的是,源開鑫的經營狀況一直較好,李志強希望能把設備增加到100臺,這樣就很有可能獲得風投的青睞了。此前不久,他熟悉的一家企業,就得到了天使投資人的注資。
講不好故事的平民創業者
孫百軍很忙碌,盡管已經是一個“老板”了。但技術員出身的他,還得經常外出解決售后問題,“沒辦法,很多技術問題必須我自己去才行。”
2013年,孫百軍和一朋友共同創建了力鑫包裝機械廠(下文稱“力鑫包裝”),自己負責技術,另一名創始人負責業務,致力于禮盒包裝的設備制造、銷售。憑借周到的服務,物美價廉的設備,業務很快走上了正軌,才兩年多時間,年營業收入業已達到了千萬級別。
不像李群自動化,創始團隊頂著耀眼的光環(由著名機器人專家、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技術中心主任李澤湘和他的學生組成的團隊創立),也不像登陸了新三板的伯朗特、拓斯達,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孫百軍代表了更多、更廣泛的東莞平民創業者,他們在產業升級中憑借“職業嗅覺”把握住了時代機遇,在“機器換人”大潮中立穩了腳跟。
孫百軍表示,作為一家裝備制造企業,力鑫包裝面臨的最大困難并非人才和技術,而是資金。盡管成立時間尚短,但力鑫包裝已經擁有10多項專利,作為一家初創的小微企業,資金回籠慢一直令孫百軍頭疼不已。
事實上,融資難、三角債、壓貨款嚴重、資金回籠慢……類似問題困擾了李志強、孫百軍們。
東莞市工業自動化行業協會會長、東莞市索康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何沉表示,資金周轉困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而在珠三角地區尤其嚴重。部分中小微企業,正因資金鏈斷裂,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后果。
央視報道,無人工廠,機器人敲鐘……瑞必達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但瑞必達這樣的明星企業,終究是少數。
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往往不像一個“合格”的創業者:他們埋頭于產品研發,講不好或者不善于講故事,他們最重要的資產——設備和專利,難以成為銀行的抵押物;他們的規模太小,難以達到政府“機器換人”專項基金補貼的門檻;他們講不好“互聯網+”,講不好“工業4.0”,難以得到風投的青睞。后者更喜歡會講故事、談概念、高學歷的創業團隊。
資金成機器換人“攔路虎”
何沉將自動化行業形容為可以比肩房地產的行業,他估算這個行業在東莞就有數百億的規模,而如果算上其上下游產業鏈,更是無法估算,“工業自動化領域,光是西門子、施耐德、abb三大巨頭的年銷售額,就已經達到了1000億的規模。”
10年前的東莞,萬人工廠遍布30多個鎮街。在老東莞人的印象中,大型工廠的員工下班時摩肩接踵、如沙丁魚一般涌出的喧嘩,是“世界工廠”時代的難以抹去的記憶。
今天,在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退出東莞的階段,自動化開始唱起了主角。制造企業的優勢,不再是人數,而是設備的數量、質量。自動化行業及其上游配件企業、下游生產類制造企業,乃至物流倉儲等各個領域的企業所構成的龐大的產業鏈條,帶動了東莞制造的“第二春”,構成了東莞產業升級的主體。
東莞的競爭力,早已不是低廉的人力、土地等成本。在胡家達、李志強、孫百軍等人看來,東莞的吸引力在于完善的產業配套,更好的政府服務,其競爭力則體現在整體高度自動化作業的先進制造業,和多年前率先抓住成本優勢實現跨越式增長相似,東莞在全國性的產業變革中,將通過大范圍的“機器換人”再一次取得“先發優勢”。
然而,中小微企業在技改中普遍存在的貧血現象,不僅是自動化行業或其上下游配套產業面臨的困境,還將制約著東莞制造的轉型升級。除了難以通過銀行等間接融資機構獲得資金支持,和臨近的深圳相比,東莞的民間金融機構的數量非常少,總體規模偏小,企業直接融資并不活躍;與此同時,政府的扶助資金有限,無法顧及大面積的中小企業。
突破傳統融資模式,成為解決這一痼疾的必走之路。
2015年,在各有關方的推動下,廣發銀行東莞分行在研究了機器換人樣板企業后,在東莞市財政局、市經信局等部門支持下,圍繞“機器換人”不同市場主體、不同階段需求特點,在7月-10月先后推出專項用于設備按揭貸款的“機器換人技改前貸”、專項用于支持東莞智能裝備制造企業的“智能裝備企業貸”等系列貸款產品。
廣發銀行東莞支行的系列動作,盡管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機器換人”的資金難題,但已經開了個好頭,或將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從整體上改善融資氛圍——這一過程,無疑將是漫長的。這也意味著,對于“機器換人”中的小微企業、平民創業者來說,融資問題或許將長期困擾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