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共同社近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垃圾進口禁令引發全球垃圾處理混亂》的報道。報道稱,由于中國從今年1月開始禁止進口塑料垃圾等資源垃圾,作為出口源頭的歐美和日本正苦尋接收方。無處可去的垃圾在各國堆積,混亂局面在全球蔓延。在今年10月舉行的世貿組織會議上,有批評指出,“突然改變政策會助長世界環境惡化”。報道稱,中國垃圾進口禁令的影響也在日本顯現出來:垃圾處理商接到大量委托,但眾多處理商的處理能力已達到極限,有些來自工廠的垃圾已堆滿中間商的倉庫,只能考慮放寬限制、提升處理設施的能力加以應對。
美國、歐盟向WTO提出了這個所謂的“問題”,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加入“批評者”行列,日本也表示了“關切”。他們批評中國對有關禁止措施說明不充分。美國方面稱,“世界資源垃圾的循環利用系統若持續混亂,將加速海洋垃圾的增加”。歐美等國籌劃將東南亞各國和印度作為新的垃圾接收方,以增加垃圾出口。但是,10月在馬來西亞發現大量垃圾被非法丟棄,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也開始加強對資源垃圾的進口管制,歐美日等國的資源垃圾出口目的地預計將進一步減少。
中國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資源垃圾進口國。聯合國的統計數據顯示,自1988年以來,中國每年接收全球約一半的垃圾,其中每年進口超過700萬噸廢塑料,總值數十億美元。地球上將近一半的塑料垃圾都被出口到了中國,之后這些回收材料又被制成了更多的塑料制品。過去30年,美國已經向中國輸送了超過1000萬噸廢塑料,僅2016年就向中國出口廢塑料143萬噸,價值約4.95億美元。據英國《衛報》統計,英國每年有270萬噸廢塑料流向中國,占該國塑料垃圾產量的2/3。歐盟27個成員國87%的回收塑料直接或間接出口到中國。中國每年從澳大利亞進口61.9萬噸回收材料,價值5.23億美元,這些垃圾大多從中國香港口岸上岸,隨后被運往中國內地南方的垃圾處理站。
中國進口洋垃圾,為世界環境的清潔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中國在獲得部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犧牲環境的代價。這些洋垃圾不僅有合法進口的,也有一些被非法的垃圾處理作坊回收。這些作坊往往會把沒有用途的垃圾就地焚燒或隨意掩埋丟棄,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此外,可回收利用的固態垃圾中常常摻雜很多高污染垃圾與危險性廢物。為使原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回收機構會雇傭大量人員進行手工分揀,有害物質污染也會對分揀人員的身體造成傷害。
有分析認為,進口洋垃圾是中國在制造業起步階段為了積累原始資本和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采取的臨時性措施。隨著中國工業實力不斷增強、原材料市場的逐漸穩定、制造業的逐步升級,以及人們對生活健康水平的要求提高,洋垃圾終究要退出歷史舞臺。
為了保護環境和人民的健康,中國決定節能減排。2017年7月,中國正式向WTO通報,從2018年1月開始禁止進口24類洋垃圾,包括來自生活源的廢塑料(8個品種)、未經分揀的廢紙(1個品種)、廢紡織原料(11個品種)、釩渣(4個品種)等。在2017年年底前,中國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在2019年年底前,將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中國頒布的禁令,令許多發達國家“措手不及”。因為長期依賴塑料垃圾等出口到中國,這些國家缺乏相應的回收措施,開始為自己長期以來的懈怠付出代價。比如,英國環保部門早就得到預警,說中國遲早會禁止進口洋垃圾,可他們并沒有為建立新的垃圾回收系統作出努力。英國垃圾回收協會首席執行官西蒙·埃林表示,英國政府在這項工作上表現得“一塌糊涂”,“如果政府認真對待廢物和回收利用,需要投資并為回收行業提出一個連貫的計劃。但事實是,這個計劃并不存在”。英倫三島目前面臨嚴重的垃圾圍城危機。在韓國,首都圈兩市1道(首爾市、仁川市、京畿道)的絕大部分垃圾清運、分類公司以無利可圖為由,宣布不再回收PET塑料瓶、白色聚苯乙烯餐盒,引發垃圾堆積及社區物業與居民矛盾。韓國總統文在寅表示,中國去年7月就宣布將從今年1月起全面停止進口廢舊塑料等洋垃圾,但韓國有關部門并未就此提前做好準備。
越是高收入國家,制造的垃圾越多。據世界銀行統計,高收入國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6%,卻制造了全球34%的垃圾;而占全球人口9%的低收入國家,只產生了全球5%的垃圾。在低收入國家產生的垃圾中,56%都是食物殘渣之類。在高收入國家中,塑料、紙張紙板、金屬、玻璃等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占比高達51%。
地球是全人類的地球,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應該負起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責任。發展中國家并不是發達國家的“垃圾傾倒場”,一味指責別國,不如從自身的垃圾減排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