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發布數據稱,去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份額下降至不到27%,同比降低六個百分點,遭遇五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消息一出,引發了行業人士對國產自主機器人品牌發展的擔憂。
2015年,工信部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曾提出,到2020年,國產品牌工業機器人的年產量目預計要達到10萬臺。然而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沈陽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則表示,考慮到目前的市場狀況,完成該目標十分間距,壓力不小。
國產品牌的工業機器人發展現狀如何?目前遇到的困境又有哪些?2020年的機器人產量真如業界所言難以達到預期嗎?筆者試圖通過此文梳理出答案。
逃不過市場份額五年首降的命運
制造業一直被譽為國家產業的基石,是國民經濟的主體,而智能制造技術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完成產業轉型升級,促使工業化進程往前邁進的重要動力。隨著《中國制造2025》成為重要國家戰略被提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進程可以用如火如荼來形容,隨之相對應的,是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全球的工業機器人行業保持著非常快速的增長,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市場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銷量為29.4萬臺,同比增長16%;而從2013年以來的平均增速為16.8%。
與此同時,國內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同樣大幅增長。2016年我國機器人銷量 8.7萬臺,同比增長 26.9%,快于全球增速 15.9%,占全球銷量的30%。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 11.1萬臺,同比增長27.59%,增速連續三年擴大。
國產自主品牌的工業機器人在發展過程中,究竟面臨哪些阻礙?
橫在路上的兩座大山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自動化的發展,以及原子能的開發利用,目前業界公認的現代機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紀中期。作為機器人的誕生地,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阿爾貢研究所于1947年開發了遙控機械手,1948年由開發了機械式的主從機械手。1962年,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比號稱機器人王國的日本誕生時間更早。
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面臨著嚴重勞動力短缺,并且成為影響其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因此日本的工業機器人在此階段得到了快速發展。1980年被稱為日本的“機器人普及元年”,日本開始在各個行業普及機器人,大大緩解了社會勞動力短缺的壓力。
相比美國和日本,歐洲的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德國工業機器人的數量僅次于日本和美國,為世界第三;而瑞典的ABB公司則是世界上最大工業機器人制造公司之一。
相比上述國家和地區,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70年代,并且進入規劃化、產業化的階段不過近20年的事情,不管是從技術層面還是市場占有率來看,都與世界一線工業機器人品牌存在一定差距。
1、四大機器人家族占領絕大部分市場
在工業機器人業界中,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是最為著名的四大品牌,被稱為工業機器人的四大家族。
從核心技術方面來看,瑞士ABB專注于運動控制系統,德國庫卡的優勢在于系統集成與本體制造,日本發那科的數控系統具有極高的精準度,而安川電機的優勢在于伺服電機和運動控制器。據悉,目前機器人“四大家族”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達到將近50%,四家的占有率由高到低分別為發那科、ABB、安川以及庫卡。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發那科、安川、德國庫卡、瑞士ABB在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的比例分別高達18%、12%、14%以及13.5%,除去其他外資品牌9.7%市場份額,國產品牌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份額不過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