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國家“一五”時期的戰略布局,長期以來,銀川都在精密機床產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這為當地發展機器人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寧夏巨能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文靖告訴記者,201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經信委出臺“兩化融合”政策,巨能公司敏銳地嗅出了其中的發展機遇,第一時間進入機器人領域。借助銀川精密機床制造業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力量,加之加快學習引進國外的軟件信息技術,公司很快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的全面提升。
功夫不負有心人。僅僅兩年后,巨能公司就成功為國內企業提供了700多條自動化“人工矩陣”生產線,一舉搶占了國內“機器換人”戰略高地。
“智能制造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是德國,他們叫"工業4.0",簡單說就是互聯智能工廠。但我國的情況不一樣,由于沒有現成的機器人應用方案,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并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機器人化"的改造,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孫文靖告訴記者,這一現狀給巨能公司指出一條明確的發展路徑,就是要將企業打造成“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
201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推進工業機械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械人行業和企業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要提高到45%以上,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臺以上。《意見》出臺后,國內很多制造企業紛紛進駐“機器換人”行業。就在一些企業還在為如何制造應用而頭疼時,巨能公司已成功研制并批量化生產國家重點新產品“GS高速機器人”。
生活用的機器人,一臺代替一個人;而巨能生產的工業用機器人,一臺代替一個車間。當巨能公司工業機器人如雨后春筍般邁步市場時,業內人士驚詫不已,這個小公司成功的秘訣在哪里?“答案很簡單,我們是業內首家實施按照客戶需求,定制機器人打造智能生產線的企業。”巨能公司副總經理麻輝說。
“河南中原內配(00244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氣缸套生產企業。我們將其原有10條機械化生產線升級為自動化智能生產線,僅此一項就使原來300人的生產線變成了30人,人工成本一年就節省千余萬元。”孫文靖告訴記者,與日本和德國產品相比,巨能公司的個性化定制更符合企業實際。此外,公司還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實現了設計、生產、售后全程在線監測、遠程診斷,為客戶提供安心、可靠的智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