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研究機構CB Insights的數據顯示,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投資總額從2011年的1.45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6.81億美元。該機構預計,2016年相關行業獲得的新投資將達到12億美元,比去年暴增76%。
顯然,業界對人工智能技術有著相當高的期待,但要知道的是,任何技術都有其局限性,人工智能也是如此。此前,人們花了整整六十年的時間才讓第一個人工智能平臺通過圖靈測試。然而,要想使人工智能完全擺脫對人類的依賴而自主行動,技術上或許還需要另一個六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此外,人工智能的發展還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
1. 我們不要冷冰冰的死腦筋
Facebook推出的首款人工智能系統“M”算得上是人工智能與傳統客服的最佳組合,其性能遠高于Siri等語音助手。不過,“M”可沒你想的那么智能。事實上,“M”背后有一整套的Facebook客服團隊,他們實時監控著“M”的一言一行。所以說,“M”背后的人工干預是該人工智能平臺“聰明”的本質原因。那么,它是否還能算得上真正的人工智能平臺?人們是否還需要真正的人工智能平臺呢?
此外,人類的直覺也是機器學不走的瑰寶。盡管像Siri之類的智能助手可以長時間進行重復工作,但它并不像人類一樣會積累經驗并越做越好。譬如在預訂機票時,Siri就無法像人類一樣做出直觀判斷。它們只知道哪張機票更便宜,但并不會考慮到這張機票會額外花費10個小時的時間。如果用戶需要一張最便宜的機票,毫無疑問這些智能助手會選擇它,但留給用戶的只有無語。
事實上,機器只會按照程序設定執行任務,它們太守規矩了,無法像人類一樣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變化。此外,機器也無法理解愛、創意、理解以及團結等人類獨有的情感和概念。不管其在圖靈測試中的智力水平如何,給人的感覺總是冷冰冰的,有些缺乏人情味。
2. 人工智能不會搶你飯碗
眼下,即便是將人工智能當作生產力工具的公司,也傾向于讓AI變成輔助人員,協同人類進行工作,而非全盤替代人類。
對那些聰明的公司來說,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讓核心團隊員工支配、掌握更多的資源。人工智能有助于完成任務,但它并不是完成工作的主體,各種任務依舊需要人類。
誰來給出工作的方向?當然不會是機器。誰來為未來出謀劃策?當然也不會是機器。
3. 聊天機器人奪不了權
開發具有人類思維以及行為方式的智能機器是一項卷帙浩繁的科學工程,即便是人工智能專家也不敢打包票。盡管當前人工智能和聊天機器人將繼續發展,但在很多應用中,它們并不會成為首選方法。
從理論上來說,人工智能平臺的目標是為人類減少日常重復性工作的痛苦,然而諸如Siri等AI助手卻往往由于頻頻失誤及理解偏差導致人類工作量的增大。
盡管各家公司都在不斷努力,但人工智能在短期內還無法令人滿意,人類依舊是這類技術應用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