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臂屈肘,前臂在空中劃出一個優美的“扇面”之后舉過頭頂,Atlas的整個身體被帶動起來,腳掌蹬地,大腿力量爆發,一個后空翻,落地完美。
機器人Atlas后空翻視頻截圖
近日,波士頓動力發布了一段機器人后空翻的視頻,記者一直在猜想體操比賽“神解說”金寶成會給這段動作干凈、沒有拖沓的表演估分多少。
無論分值多少,“震驚世界”是肯定的了——機器習得的人類本領又多了一個,而且還是一個大部分人不能完成的高“顯示度”的身體技能,這勢必會引起大部分人的注目。科技日報記者為此采訪了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宋愛國、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科學總監菲利普·斯魯薩力克,對Atlas的動作進行技術分解,梳理一下它的背后有哪些技術在支撐發力。
機器人后空翻有多難
一個后空翻動作, 最難的是哪一步?起跳、翻轉、落地,還是穩住?
“要有力量”,宋愛國沒有直接回答記者的問題,他說,想翻轉,跳起來了,但是力量不夠大,就不能給翻轉足夠的時間,也談不上動態的調整,因此動力是后空翻能夠完成的基礎。
第三代Atlas并不是告別外接電源的第一代。資料記載,波士頓動力2016年推出的第二代Atlas就配備了內置電池驅動,不再需要外接電源獲取動力。
“瞬間給力會更大,就像人要調集自己肌肉內部的ATP儲能一樣,翻轉開始時的爆發力對電池的要求更高。”宋愛國提醒,在關注傳感器、算法等人工智能研究的同時,也要關注動力等基礎研發,“機器人的研制是一個全鏈條的工作”。
“在機器人的體內會有姿態傳感器,也就是陀螺儀。”宋愛國說,通過陀螺儀,它能夠知曉自己的空間方位。與生物判斷自己的方位和姿態不同,“人類的平衡感知集中在小腦部位。而機器人的平衡感知是分布式的,通過陀螺儀分布在它的軀干上”。
“它一跳,腿部跟著擺動上來,然后翻轉,整個身體的姿態也隨之調整。”宋愛國說,“姿態傳感器獲取了各部位的旋轉狀況,將信息傳遞到中央處理器,進行控制決策。”
“控制的實施要快,因此對算法的有效性要求很高。”宋愛國說。決策的具體過程可分解為將姿態轉換成數據,進行計算處理,找到應對策略,傳遞給不同部分,控制姿態,獲取平衡。可以想見后空翻的所有計算要在“慢飛行”的情形下完成,因此控制算法優化極考驗功底。
“我有幸親眼見過Atlas,很多學校都在拿這款機器人做硬件平臺,然后研究控制算法。”“知乎”上一位機器人領域的研究者介紹,波士頓動力控制算法已成為院校的典型范例,被用作教材。
此外,落地的平衡控制是較難完成的環節。這一過程中,剛性接觸和柔性接觸分別要采用不同的模型,還要設計二者的兼容模型。宋愛國說,為了給這個大家伙輸出足夠的動力,也為了減少落地對它的緩沖,Atlas的腿部裝了液壓伺服器。“兩個細長的桶狀裝置,裝在腿部,將剛性接觸轉化為柔性接觸。”
“目前的驅動部件,有電機、有氣壓、有液壓,后兩種能夠降振減壓”,宋愛國說,它們不會因為瞬間沖擊力的增加而爆掉,而且輸出動力也足。但是,在算法控制上,液壓伺服的數學模型是非線性的,力量不會隨著電壓的增長而線性增長,控制的精度會低一點,宋愛國說“機器人的腳部也會安裝多維力傳感器,對腳步的受力狀態進行輔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