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第一醫院通過3D打印技術構建個性化定制的體模導向器,順利為一例雙側跟骨骨折患者進行微創固定手術,這是該院數字骨科技術又一次創新臨床應用。該技術用于跟骨骨折的經皮微創內固定,在全國尚屬首例。
今年36歲楊女士遭遇了大麻煩,她在工作中,從接近兩米高臺上摔落,雙足跟著地,兩側發生了跟骨的粉碎骨折,而且影響到了關節面,劇烈的疼痛使得楊女士痛苦不堪。主刀醫生、該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陳曦介紹,跟骨又稱為“后腳跟”,是足部一塊非常重要的骨頭,我們站立和行走時它是足底重要的支撐部分,而且它與腳上很多骨頭均組成關節,一旦損傷會影響我們正常腳的功能。
楊女士雙側跟骨骨折創傷很嚴重,傳統的手術方法是用刀切開皮膚與皮下組織,才能夠看到跟骨,然后打入鋼板來固定。由于傳統方法手術時候創傷也比較大,出血多,往往很難達到理想準確的骨折復位,加之足跟部位的血液供應差,導致術后出現感染的風險極高,手術預后也往往不理想,甚至術后仍最終出現跛行。
陳主任介紹說,常規手術對醫生經驗要求很高,“如果用刀切開跟骨,你也只能看到位于切口下方的外側,你要看內側,只能把內側再切開,兩個切口才可以看到兩側,中間還是看不到,手術也很難做”。針對病情,如果能夠制訂一個比較理想的手術方案,來減小創傷、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的精準度,就能夠極大地幫助患者的后期恢復。為此,陳曦與該院骨科主任醫師王黎明、主治醫師姚慶強等專家進行了非常仔細的手術設計。
“為了最大限度保證血液供應不被破壞,能不能用微創的方法?”作為江蘇省數字醫學學會主任委員王黎明教授提出了這個設想:“通過數字化的解剖學三維重建與精準測量,并通過3D打印技術在術前預先進行手術的設計,并構建一個可以精確引導骨折復位與鋼釘植入的導向器,從而可以采用經皮微創的方法,無需傳統的切開皮膚就可以實現骨折的復位與固定手術”。這個設想很快得到專家組的認可。
在準備階段,專家將病人的影像學數據進行了個性化的三維重建,仔細測量了楊女士的跟骨碎裂的地方,并分析了骨折與皮膚、軟組織的關系;然后,該院骨科姚慶強博士等通過反向布爾運算等計算方法,采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包括皮膚、跟骨在內的實體三維模型,并設計了體模導向器。他介紹說,“體模導向器就是基于患者個性化的體表解剖特征,定制具有匹配手術部位身體形態、并預構建引導經皮內固定植入通道的3D打印個性化導向器。這樣,憑借楊女士已有的影像學的資料,通過數字化重新整合建模,就可以定做個性化的體模導向器,從而準確地建立打入鋼針的點和角度,進針的長度,最終就可以實現快速、精準、微創的手術。”
第二步,專家組在手術的時候直接將3D打印體模導向器套在楊女士的腳上,把數枚角度和進針點都計算好的空心拉力螺釘,在導向器引導下沿著方向進針,很快就做到了骨折的內固定,手術做完沒有傳統手術的巨大傷口,僅有四個針眼,手術全過程僅用了半個小時,也減少了傳統手術當中反復使用X線進行透視的缺點,保證了患者的身體健康。
手術后第三天,記者在病房見到楊女士,副主任醫師陳曦剛剛為她換過藥,腳部沒有絲毫的腫脹和出血,也感覺不到疼痛,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延伸閱讀 何為3D打印技術?
所謂數字3D打印技術,是以計算機三維設計模型為藍本,利用激光束、熱熔噴嘴等方式將金屬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細胞組織等特殊材料進行逐層堆積黏結,最終疊加成形,制造出實體產品。現在,3D打印技術越來越多應用于醫療領域,如將病人骨頭數據輸入到計算機,就可以提前打印出患者骨頭模型供醫生提前演練,確保手術時更加穩定和精準。
目前,南京市第一醫院骨科研究所已實現骨骼、血管、腫瘤等組織的3D打印,并逐步嘗試開展將3D打印出的骨骼“假體”,直接填充在手術缺損的部位。未來,3D打印技術或可實現人體器官的打印,為患者打印處所需要的人體個性化“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