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李克強在考察秦川機床時強調,要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造出由內到外真正的中國機器人。當前,我國智能制造水平日益提升,但要想打造真正的中國機器人卻并沒有那么容易。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力度,堅持創新驅動,實現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重大突破,是國產機器人彎道超車的關鍵。
打造真正的國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需自給自足
7月10日,李克強考察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這家企業重點攻克中國制造2025智能和精密裝備,讓始終依賴進口的機器人核心傳動設備“減速器”實現批量國產。在詳詢制造流程后,李克強總理鼓勵企業員工要進一步創新,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造出由內到外真正的中國機器人!
當前,我國智能制造水平日益提升,但要想打造真正的中國機器人卻并沒有那么容易。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雙重技術戰略路線讓工業機器人被市場漸漸接受并認同。隨著制造業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使用量大幅攀升。
根據行業分析機構預測,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10.2萬臺,相比2014年的5.7萬臺將近翻番,累計保有量將接近45萬臺;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也從2012年的不足5%,增至2017年的30%以上。
不可否認的是,國產機器人正在逐步被大型汽車生產商等客戶接受,但拿下海外機器人公司現有的市場份額,時機還不成熟。
目前,全球機器人市場依然被ABB、庫卡、安川和發那科等傳統“四大家族”牢牢占據,尤其是在高端應用集中的汽車行業,國外公司的工業機器人占90%的市場份額,在作業難度大、國際應用最廣泛的焊接領域,國外機器人也占據了80%以上市場。
與之相對,我國本土的機器人企業,仍然是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產品主要是中低端機器人。市場占有率不高、高端產業低端化的“尷尬”,折射出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軟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技術與國外差距較大,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國產制造商想要彎道超車并不容易。
無論是秦川機床、沈陽自動化所等專業機構還是廣大萬眾企業,大家所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零部件之痛,也就是說,即便技術跟上了,但是硬件部分卻是一個無法治愈的傷疤。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呂鐵曾表示“以工業機器人為例,目前我國精密減速機、控制器、伺服系統以及高性能驅動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而這些零部件占到整體生產成本70%以上。其中,精密減速器75%的份額被日本壟斷,國內高價購買占到生產成本的45%,而在日本僅為25%,我國采購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經高于國外同款機器人的整體售價,在高端機器人市場上根本無法與國外品牌競爭。”
正如鋁鐵所言,機器人最重要的就是控制系統、減速機、驅動器和電機等零部件。庫卡的減速機就是從日本兩家公司采購,電機的主要提供商是西門子。其在對技術集成和商務條款的準確把握后,一款海外機器人得以外售。
而國產機器人并非達不到技術峰值,反而是為了追求差異化、性價比等,選擇另一些零部件供應商。這就導致了,當工業制造商尋找一些機器人合作伙伴時,更傾向于保守地選擇海外工業機器人來操作、使用,這也是讓國產機器人得不到垂青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國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推動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當務之急是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力度,堅持創新驅動,實現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重大突破,構建起機器人產業創新體系,爭取早日攀上機器人“智造”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