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動手指就能讓食物送貨上門,互聯網的便捷可見一斑。但是,網絡訂餐行業的飛速發展也從另一個側面引發了新的“白色污染”問題。塑料餐盒成災,回收利用率卻極低,這種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
“指尖上的外賣”來襲 塑料餐盒污染何時休
曾經,吃不完的食物不打包被指是“舌尖上的浪費”;如今,“打包”狂潮出現,卻引發了嚴重的污染問題。“指尖上的外賣”成為了塑料餐盒大肆泛濫的“元兇”,海量垃圾處理問題給環境保護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麻煩。
2016年就有調查數據顯示,美團、餓了么和百度外賣這三大平臺每天訂單量約700萬單,就算一單只用一個塑料袋,總面積也能達到42萬平方米。最新的數據顯示,這三大平臺日訂單量已經超過2000萬單,在塑料袋成災的同時,外賣餐盒每天產生量也達到了4000萬個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沒算一筆訂單的塑料湯勺、湯杯、兩三層塑料袋或者更多的塑料餐盒。目前,我國垃圾分類體系尚未成熟,外賣塑料餐盒基本都是掛著“可回收”的牌子,卻進入了普通垃圾的“隊伍”。口號年年在喊,收效卻不盡如人意,為何外賣餐盒回收這么難?
首先,外賣餐盒采用的塑料回收價格過低,回收動力不足。單以市場論,外賣餐盒的回收價格決定了其回收價值,這是制約幾乎所有塑料商品回收的重要因素。據調查,餐盒到消費者手里絕大多數都是用完就丟棄,廢品回收站也看不上餐盒微薄的回收利潤。
其次,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盛敏曾介紹,一般裝了餐飲食品后的塑料制品是不會直接進入回收循環系統的。也就是說,最終能夠再利用的外賣餐盒還需要進行清理、消毒和嚴格分類,無形中加大了回收的難度。
再者,有了上述兩個原因,外賣餐盒多會進入垃圾處理鏈中,但是混裝的形式無疑不利于分離這些可以回收的資源。這也與目前我國垃圾處理現狀有關,前端分類做不好,中端運輸混裝,末端分離和利用率急劇下降。光靠垃圾中轉站的機械和人工分揀,自然是無法盡數完成龐大的工作量的。
另外,值得警惕的是,網絡訂餐業的高速發展意味著塑料餐盒需求量增多。回收產業鏈斷層,廢棄塑料制品利用率低也給了“洋垃圾”和“黑作坊”可趁之機。往往,這些無法有效回收利用的廢棄塑料就會滋生“黑色利益”,進而影響到整個固廢處理行業的健康發展。
為此,有專家認為,探索更有效的回收方式迫在眉睫,廢棄塑料回收利用補貼機制也該提上日程。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這需要我國形成完整的回收體系,提升塑料餐盒之類產品的附加值,并且從加強硬性約束和創新回收渠道兩方面著手提升回收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就建議,要本著“誰收益,誰付費”的原則,讓外賣商家、平臺和消費者共同“買單”。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要研發可回收可循環的包裝材料,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
目前,各大外賣平臺已經表態,會積極研發可降解環保餐盒,讓“綠色外賣”名副其實。而只有讓固廢處理邁入無害化、資源化新常態,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外賣訂餐業快速發展帶來的“白色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