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棉價經歷過大起大落
自 1999 年我國放開棉花收購價格后,棉花從統購統銷開始轉為市場定價,導致近二十年中棉價在供需因素、政策因素和金融炒作因素主導下經歷了大起大落。根據中國棉花 328 指數走勢,我國的棉花價格變化可以被劃分為平穩運行,暴漲暴跌,高位震蕩,低位震蕩和觸底反彈五個階段——2009 年以前,棉花 328 指數在 10000元/噸-15000 元/噸的區間波動;2009 年至 2011 年,棉價波動猶如“過山車”一樣劇烈,先從 10966 元/噸暴漲至31228 元/噸,在 2011 年 3 月觸及 30000 元/噸高點后后暴跌;2011 年至 2014 年,受臨時收儲政策托市影響,棉花逐漸回歸至 20000 元/噸水平,趨穩定;2015 年至 2016 年初,政府取消臨時收儲政策,棉花價格開始進入下行階段,至 2016 年 3 月低至 11682 元/噸;2016 年 3 月至今,受全球棉花的供應不足擔憂盛行、國儲棉拋儲延遲、大宗商品周期向上帶動,棉花價格又調頭回升,自年初低點 11682 元/噸漲至 2017 年 3 月初的 15955 元/噸。
2004年以來的國內外棉花價格指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供需不平衡是棉價波動基本驅動力 ,政策、資本推波助瀾
1、2000年-2009年:供需均衡,平穩運行
2009 年以前,棉花價格起伏較小,328 指數波動區間為 10000 元/噸-15000 萬元/噸。整體來看,此期間棉花產量保持逐年增產的態勢,棉花供給(產量+進口量)從 2001 年的 538.35 萬噸增長至 2008 年的 960.19 萬噸。盡管期間棉花消費量(國內消費+出口)比棉花產量增長得更慢,從 2001 年的 589.11 萬噸至 2008 年已經增至860.35 萬噸,但配合適當的棉花進口量和國家的收拋儲棉花政策,棉花供需能基本保持平衡,棉花市場秩序穩定,棉價也一直在合理的區間內波動。
2000-2008年國內棉花供求基本平衡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00-2008年期間全球棉花產銷量基本平衡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2009年-2011年:供需失衡疊加資金炒作,棉價劇烈波動
從2009 年年初到 2010 年 10 月份,棉花價格一路飆升,這一期間棉價的暴漲主要是由于天氣因素導致的棉花短期供不應求疊加游資炒作造成。2009 年及 2010 年,我國的棉花產量連續兩年持續下降,同比降幅分別為14.9%和 6.5%,2010 年世界主要產棉國又遭遇災害天氣,棉花出現全球性減產。而與此同時,我國的紡織行業卻快速復蘇,棉花市場出現短期的供不應求,拉動棉價一路上升。隨后中國棉市走強進一步引起全球棉市信心增強,國際游資趁機炒作,導致國內外棉價最后齊齊上漲,328 棉花價格指數從最初的 10966 元/噸猛漲至 31302元/噸,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暴漲 185%,達到近 20 年來的最高點。
2011 年 3 月,國內外棉價都達到本輪漲勢峰值,隨后半年急跌。一方面,供給大幅釋放,受 2010 年棉價暴漲的刺激,棉農信心大增,2011 年我國的棉花產量同比增長 10.5%,達到 658.9 萬噸。另一方面,需求趨弱,受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復蘇乏力的影響,下游的紡織服裝行業的不景氣使得棉花需求開始走弱,供需關系扭轉。
此外,市場逐漸恢復理性,當短期的投機性因素消失時,棉價進入快速下跌周期。國內棉價從 2011 年 3 月份的月均價 30732 元/噸,跌至當年 9 月份的 19731 元/噸,跌幅超過 35%。國外棉價跌幅更大,CotlookA 指數從 2010年 3 月的 230 美分/磅跌至當年 9 月份的 117 美分/磅,跌幅超過 49%。
2011年以后國內服裝行業增速放緩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1年以后紡織行業出口增速放緩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09-2011年棉花產量先降后增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 、2011年-2014年:中儲棉開啟臨時收儲,遏制棉價跌勢
經過 2009-2011 年的棉價劇烈波動后,國家為了穩定棉花市場,保護棉農利益,從 2011 年開始實施臨時收儲制度。此前中儲棉收儲量在 10-30 萬噸之間,主要為了調節國內供需,而在 2011、2012、2013 年末至次年初的三次收儲中,國家先后大幅收儲棉花 313、651、631 萬噸,累計共收儲 1595 萬噸,成交價格在 19800-20400元/噸左右。由于國家收儲的量大且價高,市場中的棉花供應大部分都被收入國庫,國內棉市在如此強大的托力下及時扭轉局面,棉價不斷下滑的趨勢被及時遏制,2011 年下半年到 2014 年初,棉花價格基本保持平穩,國內棉花價格保持在 20000 元/噸的水平,國際棉價指數維持在 100 美分/磅左右。
雖然臨時收儲為國內棉花市場帶來一時的價格穩定,但也扭曲了市場供需。一方面,臨時收儲的收儲量過大,使國內無棉可用,不得不大量依靠進口,2011-2014 年間,我國棉花進口量分別為 336 萬噸、513 萬噸、415萬噸、244 萬噸,占當年消費總量的 57.57%、60.22%、52.25%、31.29%。另一方面,收儲價過高又導致國內外棉價價差不斷擴大,2011-2014 年間內外棉價差從 1998 元/噸擴大至 7105 元/噸。
2011-2014國家棉花臨時收儲量大增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1-2014年棉花收儲價格在20000 元/ 噸左右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1-2014年國內棉花供給大增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1-2014年國內外棉價差不斷擴大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1-2014 年國內棉花庫存持續走高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4 、2015 年-2016年3 月:需求萎縮,收儲停止,價格重回低點
2014 年 3 月到 2016 年 3 月,我國棉花價格開始走低,從 2014 年 3 月份的均價 19440 元/噸一路下行到 2016年 3 月的 11885 元/噸。從需求層面來看,這一期間由于隨著全球經濟進一步下行,紡織服裝行業持續衰退,國內外棉花需求減少,且臨時收儲棉政策叫停,改為棉花直補政策改革,蓄水池效應消除。從供應層面來看,前幾年大量收儲導致了供應量保持增長。因此影響棉花價格的政策因素消失,棉花重新回到市場軌道中定價,巨大的庫存拋壓下,供應過剩的市場導致棉價順勢下跌。
2014-2016年國內棉花供需及進口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4-2016年全球棉花供需及進口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5 、2016 年4 月-2017年初:大宗周期上行,拋儲延期等推動棉價反彈
2016 年 4 月以來,棉價持續走強。4 月至 7 月,國儲棉拋儲延期、拋儲低效引發供應緊張,國內棉花期現貨價格持續上行,從 11000 元/噸左右漲至 15300 元/噸以上。8 月開始,受拋儲時間延長影響,棉價出現小幅回調;9 月后,隨著優質新棉上市,大宗商品價格再度反彈,鐵路運費上漲導致新疆棉花向內地的運輸遇到阻礙,部分地區棉花供應陷入緊張局面,棉花期現貨價格再度反彈,年底期現貨價格接近 16000 元/噸。
整體來看,這一輪棉花價格走強主要原因來自供應端、金融炒作以及補庫存需求。從需求端來看,2016 年5 月棉花商業庫存同比減少 59%,僅為 99 萬噸;棉花工業庫存同比減少 24%,僅為 39 萬噸,工業庫存和商業庫存較低,棉花補庫存需求大。從供應端來看,受到棉花減產和國儲棉輪出慢于市場預期影響,棉花供應無法及時滿足補庫存需求。此外,順應大宗商品周期向上的潮流,資金順勢炒作,加大了棉價上行彈性。
2015 年以來棉花商業庫存和工業庫存(單位:萬噸/ 月)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歷史上棉花價格的幾輪較大波動可以看出,供需不平衡是造成棉花價格波動的最根本原因,資金炒作和政策因素推波助瀾。下游紡織服裝企業的經營績效是影響棉花需求的主要因素,而國儲棉的輪出情況和植棉產出則成為影響棉花供給的根本因素。投機炒作和產業政策等因素一方面將在一定時間內加大價格的波幅,另一方面也將影響未來棉花的供應及需求,進而對下一階段的棉價帶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