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高田秀重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宣布,2000年以來世界各地海底淤泥等沉積物中會造成海洋污染的塑料微粒子“微塑料”(MP)積蓄量急速增加。
微塑料在淤泥中的濃度已超過海水,其對棲息于淤泥中的底棲生物的影響令人擔憂。高田教授提出警示稱:“沉積物已成為微塑料的集聚地點之一。采取減少塑料使用量等對策是當務之急。”
高田教授分析了在東京、東南亞及非洲的海底等地采集的沉積物。2012年采集的東京灣底淤泥及保存于研究室內的東京都皇宮護城河底的淤泥中,都發現了不同種類的微塑料。
濃度已然超過海水 日本發現微塑料危害正急劇增加
在皇宮護城河底,被認為在2000年前后沉積的表層淤泥中,每10克含近80個微塑料。但上世紀50年代的淤泥中僅為10個左右,1900年前的淤泥中則未發現該粒子。估計是地表的微塑料隨雨水等流入護城河,或是其在水中漂浮時變成細小粒子。
盡管尚未進行具體的年代測定,但南非德班沿岸約2.5至5厘米深處的淤泥中檢測到的微塑料含量比20至22.5厘米深處淤泥中的高4倍以上。泰國、馬來西亞及越南的海岸淤泥中的微塑料也有離表層越近含量越高的傾向,這證明進入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污染在加劇。
微塑料大多飄浮于水中,但表面附著微生物后可能變重下沉,積蓄在淤泥等物體中,東京灣沉積物中的微塑料濃度遠高于海水。
塑料垃圾“定居”北極
每年都有難以計數的塑料垃圾涌入海洋。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這些塑料垃圾原來是什么。其中,大部分很可能是由于受到侵蝕,變成了小塑料片,即直徑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這些微小的塑料碎片也是污染物,而且常常被魚類、甲殼類海洋動物誤食。
出人意料的是,數以萬億計的微塑料顆粒出現在了北極的海冰中。5月,這一發現刊登在了科學期刊《地球的未來》上。研究發現,每立方米的海冰中含有多達240個微塑料顆粒,這一分布密度是大太平洋垃圾漂浮帶微塑料顆粒的2000倍。“我們都知道,微塑料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域,但在北極海冰中,竟然發現了數量如此巨大的微塑料,的確令人震驚,”該研究項目的首席研究員,達特茅斯大學的材料學家兼工程師Rachel Obbard說。海面開始結冰時,就會“裹挾”漂浮在那片區域的所有東西。她說,結冰過程似乎就是塑料顆粒“濃縮”的過程,但如果海水沒有結冰,這些顆粒就會沉入海底。
起初,Obbard并沒有準備研究海冰中的塑料。他和一位學生只是希望能夠從四塊冰核中找到海藻,這些冰核是他們從北冰洋的偏遠位置收集的。但她將這些冰核樣本融化、過濾后,卻發現了一些藍色、紅色、綠色、黑色的小顆粒。“當時,這些五光十色的東西一下子就映入我的眼簾。”她說。
Obbard和她的同事通過這些樣本估算出,如果北極海冰全部融化后,將可以釋放出7萬億多個微塑料片。有研究人員稱,在2100年左右,夏季期間的北極將不會再有海冰。而另外一種說法是,這種情況可能在未來十年之內就會發生。
研究發現幼年魚類更喜歡攝食塑料顆粒:威脅魚類物種
瑞典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稱,海洋中幼年魚類嗜好攝食塑料顆粒,就如同人類青少年更喜歡不健康的快餐一樣。他們的研究發表于近期的《科學》(Science)上,指出暴露在高濃度聚苯乙烯中的幼年鱸魚更喜歡攝食塑料顆粒,勝過自然食物。
暴露在塑料顆粒中的后果是,這些幼年鱸魚體型更小、行動更緩慢,并且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研究者還呼吁在化妝品中禁止使用塑膠微粒。
化學品降解
近年來,海洋中塑料顆粒濃度的增長越來越引人擔憂。2015年的一項研究估計,每年有大約800萬噸的塑料垃圾最終進入海洋。在紫外線輻射下,化學降解過程和海浪運動使塑料垃圾分解成小塊顆粒。當顆粒小于5毫米時就被稱為“微塑料”,其中就包括個人護理用品中使用的塑膠微粒。
科學家一直擔心這些微小的塑料顆粒會最終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內累積,并導致有毒化學物質的釋放。為了研究微塑料對魚類早期發育的影響,瑞典科學家將幼年鱸魚暴露在不同聚苯乙烯濃度的水族缸中。在沒有微塑料的情況下,96%的魚卵成功孵化,而在微塑料含量較高的情況下,這一數據下降到81%。
研究第一作者、烏普薩拉大學的Oona Lonnstedt博士稱,相比在清潔海水中孵化的幼魚,在高濃度微塑料水體中孵化出來的幼魚“更小,更慢,而且更笨”。當有捕食者存在時,清潔水體里的幼年鱸魚有半數存活了24小時;而在相同時間內,那些在微塑料濃度較高水體中生長的幼魚則全部被捕食。
最令研究者感到驚訝的是,塑料改變了幼魚對食物的偏好。“在實驗中,它們都有浮游動物可供攝食,但都決定只吃塑料顆粒。這似乎暗示著塑料在化學或物理學上會引發魚類的攝食反應,”Lonnstedt博士說,“它們基本上是被愚弄了,認為這些是高能量的食物來源,應該吃很多。我將其比作青少年喜歡吃的不健康快餐,這些幼魚就是在不斷填飽自己。”
在論文中,研究者將過去20年來波羅的海的一些魚種,如河鱸和梭子魚數量的減少與幼年階段不斷增加的死亡率聯系起來。他們認為,如果塑料顆粒對多個魚類物種的幼魚產生影響,那也將對生態系統產生“深遠的效應”。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的塑料生產量大約為3億噸,其中一大部分最終進入了海洋據估計,全世界每年的塑料生產量大約為3億噸,其中一大部分最終進入了海洋
“無聲的威脅”
有研究者稱,這項新研究將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生物受到的人類影響。“我們目前的觀察主要是關于海洋中發現的塑料含量,以及動物體內的塑料含量,”倫敦帝國學院的ErikVanSebille博士評論道,“你的直覺是,魚吃塑料是不好的,但是你會想從科學上證明這一點,你希望能夠顯示出塑料對魚的影響,而這一直很困難。這也是這篇文章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
美國已經禁止在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用品中使用塑膠微粒,在英國和歐盟也有同樣的呼聲。“身體護理用品,不僅僅是牙膏和洗滌劑,一些染眉毛油和唇膏也都含有塑料,”Lonnstedt博士說,“這是一種我們從未想到過的無聲威脅。我們需要禁止在這些產品中使用塑料微粒。”
化妝品微粒破壞環境微塑料正進入人類食物鏈
常看到研究說化妝品如何如何影響健康,德國研究人員發現,這類化學產品還影響環境。
德國海洋生物研究機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的研究顯示,浴液、護手霜、磨砂膏等化妝品中含有聚乙烯、丙烯酸酯等微粒,或者說微塑料,涂抹在皮膚上,等到清洗時會隨著水流進入下水道。
這些微粒通常無法被污水處理系統過濾掉,混在污水污泥中,蔓延至農業用地。
研究人員發現,每立方米處理過的污水含86至714個微塑料,而干燥的污泥中含量更高,每千克含2.4萬個微塑料。
非洲聯合銀行聯邦環境局在德國的負責人說,化妝品的微塑料還是小問題,塑料包、橡膠輪胎上面掉落的微塑料才是大問題。
非洲聯合銀行的數據顯示,海洋污染中,四分之三源于人工合成材料,超過250種海洋生物消化系統中發現塑料制品的蹤影,而這就意味著越來越多微塑料正在進入人類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