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注系統的設計
該模具采用1模3腔結構,塑件外表面不允許開設澆口,以免影響其外觀,又考慮到取料時在塑件與澆注系統連接處易剪斷,決定在背部外圍曲面上采用具有直流道與分流道的側澆口澆注系統。通過運用MoldFlow軟件進行流動分析,得出如圖4所示最佳的側澆口數量與位置,合理的流道系統形狀和排布位置,并對型腔尺寸、澆口尺寸、流道尺寸進行優化。在主流道和分流道末端設有冷料穴,以防澆口被熔融塑料前鋒面上的冷料堵塞。為了使主流道凝料易于脫出主流道襯套,將主流道設計成錐度為4°的錐形,主流道襯套13小端直徑為5mm,其球面半徑為SR25mm,內表面粗糙度為Ra0.4um。為了易于頂出分流道中的凝料,決定采用改進梯形截面(其尺寸為:大端9mm,深6mm,根部圓角R3,斜度為6°)。為了使側澆口凝料易于脫出,將側澆口設計成錐度為10°的錐形,以便于整個塑件的脫模。
脫模機構設計
由于塑件背面有勾柱,為了便于脫模,決定采用1個斜推與1個頂塊配合進行側抽芯,斜推14傾斜角度為8°(如圖3所示),其熱處理硬度為HRC32-36,同時需進行表面氮化處理,與斜推頂塊15配合部分及高度方向的尺寸配模前配作。同時,由于中間加強筋處易蓄模,故在側蓋中間設置頂桿9、18進行頂出。澆注系統的脫模是利用開模和勾料桿作用下將定模側流道凝料拉出。整個脫模機構采用彈簧頂出復位系統,以確保頂出平穩、可靠。
該模具采用1模3腔結構,塑件外表面不允許開設澆口,以免影響其外觀,又考慮到取料時在塑件與澆注系統連接處易剪斷,決定在背部外圍曲面上采用具有直流道與分流道的側澆口澆注系統。通過運用MoldFlow軟件進行流動分析,得出如圖4所示最佳的側澆口數量與位置,合理的流道系統形狀和排布位置,并對型腔尺寸、澆口尺寸、流道尺寸進行優化。在主流道和分流道末端設有冷料穴,以防澆口被熔融塑料前鋒面上的冷料堵塞。為了使主流道凝料易于脫出主流道襯套,將主流道設計成錐度為4°的錐形,主流道襯套13小端直徑為5mm,其球面半徑為SR25mm,內表面粗糙度為Ra0.4um。為了易于頂出分流道中的凝料,決定采用改進梯形截面(其尺寸為:大端9mm,深6mm,根部圓角R3,斜度為6°)。為了使側澆口凝料易于脫出,將側澆口設計成錐度為10°的錐形,以便于整個塑件的脫模。
脫模機構設計
由于塑件背面有勾柱,為了便于脫模,決定采用1個斜推與1個頂塊配合進行側抽芯,斜推14傾斜角度為8°(如圖3所示),其熱處理硬度為HRC32-36,同時需進行表面氮化處理,與斜推頂塊15配合部分及高度方向的尺寸配模前配作。同時,由于中間加強筋處易蓄模,故在側蓋中間設置頂桿9、18進行頂出。澆注系統的脫模是利用開模和勾料桿作用下將定模側流道凝料拉出。整個脫模機構采用彈簧頂出復位系統,以確保頂出平穩、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