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商的不斷發展,假貨的陣地逐漸轉型互聯網,化妝品則是重災區。假貨銷售者制造者也正是利用了消費者買低價的心理。
消費者認為電商平臺省去了租金、人工等成本,所以產品以五折甚至更低價銷售也是合理的,但實際上,目前電商的成本也并不低,因為包括各種推廣費用等,假貨銷售者制造者正是利用了消費者買低價的心理。
近十年化妝品行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消費者的辨識度也所有提高,但很多新的形式如網絡、微信售假等也會讓消費者遭受損失。據央視新聞報道,有些網站售賣的化妝品,外包裝和瓶體均為正品,內含液體卻比正品化妝品稀薄,顏色和氣味不符,甚至還出現過產品包裝與內容不符的情況,如用舊包裝盒包裝新產品等。
“一線城市賣真貨,二三線城市半真半假,四五線以下縣市賣假貨。”在化妝品行業多年的業內資深人士張微(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道出了化妝品行業的“潛規則”。張微還指出,現在電商已經成化妝品假貨的重災區。
隨著化妝品消費的日益增長,化妝品假貨問題愈發嚴峻。近年來警方亦查出多個化妝品涉假案。
2017年1月廣州警方查扣假冒國際知名品牌香水共11萬多瓶;2月南寧海關查獲1080件假冒CHANEL粉餅、唇釉、口紅等單品;同在2月,浙江警方則查獲一件8.27億級化妝品造假案。
從上述多個案例分析看,化妝品售假甚至演變成了一種“黑產業鏈”,細分出了“假貨生產商、包材提供商、渠道批發商”等。一位公安執法人員亦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目前假冒化妝品主要有三大特征,生產和批發源頭多集中在東南沿海日化工業發達地區;通過微信等社交平臺售假逐漸增多,而且很難監控;假冒化妝品的品牌和種類,隨著潮流而快速變化。
而這些假貨很多因質量問題,影響消費者健康。與此同時也影響了正規品牌的發展。早在2014年,愛茉莉太平洋集團董事長徐慶培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就曾表示,品牌屢遭有關假貨問題的困擾,導致消費者受到損失;一位國產品牌總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假冒商品出了問題但最后消費者或被打假的經銷商都來找(公司),給我們也帶來了很大困擾。”
化妝品售假“黑產業鏈”
在一些縣城有個“奇特”現象,即當地人會請在外地的親朋從北上廣甚至香港帶洗發水、洗面奶、口紅等日化產品,在他們看來,大城市的效果更好。
“我們在當地買的洗發水感覺洗不干凈,有時候洗完還會癢。當縣廣場舉辦展銷會的時候,我們會去買一些,各個攤位上有多種洗護用品,價格也便宜,不過,上午賣完下午就撤了,發現質量不好也沒辦法找到人。”江西某縣城的一位退休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江西某縣城城鄉結合部的一位小型經銷商何民(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道出了其中的緣由。“正品一般會由廠家委托的總經銷開車直接到我們店里來送貨,沒有折扣,按照拿貨的數量進行返點,比如拿5000元的貨返8個點,他們也不會返錢而是對應的貨。但如果到省城進貨,就大不同,價位也有多種。”
奧妙即是在這不同的價位中。“在省城經銷一個化妝品的有很多家,有些價格低至四五折。比如正常的一瓶洗發水20元,但仿制假冒的只需要8塊、10塊。在我們小地方,消費者買東西都會砍價,要求價錢低的就會給仿制假冒品。”何民介紹說。
何民透露,這些批發商有的從正規企業出來或者與企業相熟,產品的外包裝與正品一模一樣,若不一樣也只有細微之處,縣城或者農村的消費者也看不出來。“他們有技術,也有原料來源,做的產品也跟正品差別不大,我們小地方也沒有監管。”
何民只是化妝品售假的一個環節。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化妝品售假甚至成了一種“黑產業鏈”,延伸出了“假貨生產商、包材商、批發商、渠道商”等,公安局破獲的各案例亦可以佐證。
2017年2月,浙江臺州椒江公安分局破獲一起跨越多個省市的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國際知名品牌化妝品的大案,摧毀生產窩點2個,存儲、銷售窩點5個,查獲假冒安利、蘭蔻、雅詩蘭黛、香奈兒、迪奧等知名品牌化妝品、日用品1200多箱,涉案貨物按正品估值約8.27億元。
在上述造假案中,涉案人員在假貨產業鏈中各有分工。
犯罪嫌疑人段某父子在2014年7月中旬至2016年4月7日,在河南省葉縣葉邑鎮建立生產、銷售渠道,雇傭他人灌裝假冒蘭蔻系列的化妝品,后以批發方式向哈爾濱張某及全國各省市其他“線人”銷售假冒蘭蔻、香奈兒等品牌日用化妝品價值約1.5億元。
而灌裝所需的“蘭蔻”系列化妝品空瓶、包裝盒、標簽等物系從廣東的劉某和尹某等人處購買。然后以批發方式向哈爾濱市張某等人銷售假冒的安利系列日用品,價值達1.6億元,供貨“制假售假”的下線聯系人達100余人。
據了解,有假冒生產商就有自己銷售體系,比如微信朋友圈或者其他網店,或農村、城郊等偏遠地區的實體店,作坊生產出來后就直接配送過去,三四線城市理發店、美容院是重點目標;部分經銷商進購的也是制作仿冒化妝品原材料,然后按照配方進行勾兌,從廣州收購包裝再批發給各批發商。
電商成假貨重災區
隨著電商的不斷發展,假貨的陣地逐漸轉型互聯網,化妝品則是重災區。此前由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等機構首次發布的《中國化妝品安全指數報告》數據顯示,根據100多個著名化妝品商公布的供應在中國互聯網銷售的總數量與實際銷售數量相比,網絡銷售的化妝品有兩成為假冒產品。
據央視記者調查發現,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存在成規模的假冒化妝品生產基地,原本通過小商品批發市場發往三四線城市,隨著國家打擊力度的增強,他們的渠道向成本更低的電商轉移。
上述嫌疑人透露,成本只有幾塊十幾塊錢的一瓶假冒化妝品,可以在網上賣出十倍或者數十倍的價格。因為有價格優勢,所以很多假冒化妝品銷售很快,銷量也驚人。
在上述8.27億元假貨案中,仿冒的有迪奧、蘭蔻、香奈兒等100多款產品。以安利日用品為例,這些假貨的網絡售價大約是正品的6折至7折左右,而其他名牌化妝品的售價則是正品價格的5折。椒江公安分局食品藥品環境犯罪偵查大隊民警陳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這些偽國際大牌的成本都很便宜,灌瓶包裝完也只要四五元的成本。
陳雄指出,仔細分辨會發現,這些貨品包裝相對粗糙,說明書上的字跡比較模糊,更沒有防偽標識。一般消費者不懂鑒別,只認為網上賣的便宜,就中了圈套。
國產化妝品植物醫生創始人解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消費者現在有一個誤區,認為聚美優品、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因為省去了租金、人工等成本,所以產品以五折甚至更低價銷售也是合理的,但實際上,目前電商的成本也并不低,因為包括各種推廣費用等。
而假貨銷售者制造者也正是利用了消費者買低價的心理。另據一位化妝品電商透露,在網店上,商家們不斷通過展示授權書、降低退換貨門檻的方式證明自己,并利用虛假刷單等提高店鋪信譽度等方式來吸引消費者。
聚美優品副總裁劉惠璞曾這樣解釋為何電商銷售陷入低價競爭的怪圈。“正是因為我們不能像線下渠道一樣讓用戶試用,我們不能不用低價的方式來競爭,否則美妝電商能有什么出路呢?”
而另一種讓消費者防不勝防的是商家在面對激烈競爭時為了能大打價格戰,使用隱蔽的摻假手段攤低成本。據央視新聞報道,有些網站售賣的化妝品,外包裝和瓶體均為正品,內含液體卻比正品化妝品稀薄,顏色和氣味不符,甚至還出現過產品包裝與內容不符的情況,如用舊包裝盒包裝新產品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在某平臺上五折購買了某品牌授權的電商自營產品,隨后發現該產品與此前在商場專柜購買的并不同,酒精含量大而且氣味也有所不同,于是到該商品專柜咨詢,相關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種差異是品牌找不同代工廠生產的,不能算是假冒產品。
制假售假毒瘤待清
觀察化妝品品牌多年的品牌專家尹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近十年化妝品行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消費者的辨識度也所有提高,但很多新的形式如網絡、微信售假等也會讓消費者遭受損失。
“從行業性質上講,化妝品是一種特殊商品,更多時候賣的是品牌溢價,正是為防止低價傾銷的沖擊,源頭生產商對產品的去向和售價都有嚴格掌控。但很多制售假者都是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進行溝通交易。這部分售假證據,目前警方極難取得并確認。”尹杰表示。
而假冒化妝品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一位化妝品產品研發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很多化妝品除了使用效果不好外,還存在很大危害。“一些制假商選擇的原料低劣,在生產中沒有經過任何檢測,細菌和衛生環境標準不達標,產品質量根本沒有保證。假冒化妝品可能存在非法添加物質(如激素、消炎藥物)、金屬超標等問題,這些都會危害身體健康。”
2016年5月,廣東省皮膚病醫院發布了《2015年度化妝品皮膚病臨床監測報告》(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廣東省皮膚病醫院共確診化妝品皮膚病416例,占門診患者的1.04%,化妝品皮膚病的發病率處于明顯上升的態勢。
報告分析顯示,“化妝品病”以接觸性皮炎病例最多,共240例,占57.7%。排第二的“化妝品病”是化妝品不耐受綜合征,共報告51例,占總數的12.3%。化妝品激素依賴性皮炎排第三,共報告49例,占總數的11.8%。
而假貨也給企業帶來了困擾。
化妝品制假售假現象一直不斷,不僅危害消費者,對化妝品企業的發展也造成了困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售假也轉移至電商、微信等社交平臺,增加了打假的難度。由此可見,化妝品打假也需要電商平臺與相關部門聯手,提高制假售假成本,讓違法分子有所忌憚。